哲学就像健身,看了不等于练了,你得跟着“动”起来才行。也就是说,在读哲学史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找到你最中意的派别或者人物,去读他们完整的原文,理解整个思维过程,跟着一块儿思考具体问题,这才算真正“进入”了哲学。
今天谈谈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关于幸福的思考。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有两种能力都和理性有关,一方面是人的情感和欲求能力,它们可以服从理性,比如说我开车的时候很想对前面一个开得很慢,车上贴着“实习”标志的司机发脾气,但是理性告诉我,谁都有刚开始练车不熟练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着急,这样我的情绪可能就平息了;再比如,我想吃面前的这块奶油蛋糕,但是考虑到我正在减肥,我的理性劝说欲望不吃这块蛋糕。这就是我们说的人的第一种理性能力——欲望服从理性的能力。除了情感和欲求服从理性的能力之外,我们还有另一种更纯粹的理性能力,也就是理性自己发挥作用的能力。
比如刚才的例子里面,劝说我不要发脾气,或者不要吃蛋糕的那种理性能力,就是所谓的实践理性;同时,我也有学习数学物理之类的理论学科的理性能力,那就是理论理性。根据这两种和理性有关的能力,一种是服从理性力,另一种是理性自身发挥作用,亚里士多德相应地把德性也划分为了两类:第一类是品格德性,这种德性接近我们说的道德,它的核心特征就在于,我们的情感或欲求服从理性的要求;另一类德性就是与思想有关的德性,或者叫作理智德性,它的核心特征在于理性自身的出色发挥,也就是求真。
我们先来看构成幸福的第一种德性,也就是品格德性。品格德性就是我们灵魂中与情感和欲求有关的那部分的德性,就在于欲求和情感要符合理性的要求,也就是用理性要求的方式去产生情感和欲求,比如勇敢这种德性就是按照理性的要求去感受恐惧和自信,既不怯懦也不鲁莽;节制这种德性就是按照理性的要求满足食、色、性这些方面的身体欲望,既不放纵又不是各种冷淡;慷慨就是按照理性的要求看待金钱,帮助需要的人,既不吝啬又不挥霍;温和就是按照理性的要求来对待生气这种情感,既不是对所有不公正的事情都忍气吞声,也不是轻易发怒,等等。
你可能注意到了,在描述上面几种德性的时候,我们都提到了与这种德性相对应的另外两种不好的状态,比如勇敢和怯懦、鲁莽相对;慷慨和吝啬、挥霍相对。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在界定品格德性时提出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说,品格德性是某种中道。
这个学说听起来很像中国传统思想里的中庸,确实也有“执两用中”的味道,也有人就直接用中庸来翻译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学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伦理德性都是在过度与不及之间的中道,而过度和不及就是和德性相对的“恶性”,是坏的灵魂状态。比如在怒气方面过度就是易怒,而不及就是毫无血性,相对于温和这种中道状态,易怒和毫无血性都是不好的状态。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这个中道学说,有两点需要我们格外注意。第一点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理解中道,因为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他这里讲的中道,并不是算数意义上的中间点,而是对于行动者而言的恰到好处,类似于我们说的“增之一分则嫌多,减之一分则嫌少”。本质上讲,就是按照理性的要求表达情感和行动,要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事情和正确的人,用正确的方式,实现正确的目标。
在他看来,真正有德性的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他知道德性是什么,不是偶然地做出一个有德性的事情;第二是他要自己做出决定去做有德性的事,而且不是因为这件事会产生什么进一步的结果,而是为了这件事本身而选择它;第三个条件是要一直用相同的、稳定的方式做出决定,而不是朝三暮四。比如说,一个商人总是做到童叟无欺,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赢得好的名声,从而挣更多的钱,而是因为他认为童叟无欺本身就是正确的,这样他就是一个正义的人,而不仅仅是做了一些正义的事。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要获得品格德性,需要从小的正确教养。我们通过做正义、节制、慷慨之类的事情,逐渐学会在类似的场合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和欲求,应该做什么样的事。这个过程最开始当然是按照外在的要求,比如法律的规定、父母的命令,但是在这个逐渐获得品格德性的过程中,孩子自己的理性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最终可以把这些外在的要求内化,用自己的理性来决定每个情况下如何行动,才符合德性的要求。
理智德性就是灵魂中纯粹理性的那个部分的卓越品质。灵魂中纯粹理性的部分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认识不变的客观世界的部分,亚里士多德称它为“科学的部分”;另一种是针对可变的人类事务进行“理性计算的部分”。灵魂科学的部分有三种德性,一种是把握科学大前提的“理智”;一种是进行科学演绎推理的狭义的“科学”;第三种是关于最高的科学对象的“智慧”,这些对象主要就是我们在《形而上学》这本书里看到的存在本身和神。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所有人生活的目的,但是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大不相同。亚里士多德用著名的“功能论证”给出了他对幸福的理解:幸福就是把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有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是我们的理性能力。人类的理性能力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情感和欲求能够服从理性,这就是我们的品格德性,比如勇敢、节制,它们是灵魂的一些中道状态。另一个是灵魂中纯粹理性部分的德性,这个就是我们的理智德性,在五种理智德性里面,明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明智是实践理性的最高德性,是贯穿品格德性的理性要求;智慧是理论理性的最高德性,实现哲学沉思就是人最大的幸福所在。
《尼各马可伦理学》关注的是整个人生而不是仅仅计较一时得失,并提出人有三种活动,新陈代谢,感觉和欲求以及理性活动。把人的最高目的就是把那个独立于其他生物体之外的活动功能——理性发挥好就是幸福,把自己的功能发挥好就是德性。到这里,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那个经典的幸福定义:“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
在这个定义里,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活动”,因为人的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卓越的品质,而在于通过行动把这些卓越的品质实现出来,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这本书中强调的,在潜能与现实之间的差别。就像在奥林匹克竞赛里,我们是给实际上跑第一的运动员颁发金牌,而不是给有能力跑第一的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