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朋友圈,有人问我,最近怎么没见你更新微信公众号啊?看到这个问题,我的心里既欣喜又感觉有点愧疚,欣喜的是我的文章还要人关注,愧疚的是我之前说过的每周更新的承诺呢?最近要考试了,算不算理由?我觉得不算,这是借口,于是我又回来了。既然是考试周,我觉得说点可以和考试挂钩的一点的东西也能心里安定点。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话题:你爱总结吗?因为大家在考试嘛~希望对大家考试有帮助。
“总结”说实话,咋听起来其实还是有点虚的,不够具体。做年终总结,简单几个字背后却要花很多功夫,于是年终的时候很多公众号的主题就是XX步让你搞定年终总结。好了,不扯远了。我这里会设定几个场景说说总结该怎么做,希望对你有启发,如有不同观点,还请拍砖。
考试的时候如果仅仅把书从头到尾看一遍,我们简称为“预习“,那只会让我们的心里好过一点。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在一周之内复习那么多内容,如果不注重重复,其实是记不了多少东西的,所以貌似我们都懂了,都会了,其实一做题就感觉还是忘了。这里不是说看书本不重要,我倒觉得把书本从头过一遍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很多知识点都会在回顾中被你重新拾起,这种如梦初醒的感觉会增强你复习的动力。但是,请注意在看书的时候请注意做好总结。就我自己来说,如果没有以某种形式总结自己的一些知识,我会有种不安的感觉。譬如微观的几种博弈均衡之间的解法与区别,如果你看到后面了,你会看到Sequential equilibrium、Perfect Bayesian equilibrium、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和Nash equilibrium之间的关系,然后你用这个脉络作为主线,就可以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话说回来,如果你不通看一遍MWG教材的话,你可能也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再譬如说我做的关于计量的三页纸总结,主要记假设以及估计形式,渐近方差形式。当我记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会发现其实求渐近方差都是用到第二章的内容。 还有Wald test 其实是基于教材44页的lemma 3.8,如果至今疑惑的我们回过头去看的话,原来是这么回事。当你把知识串联起来的时候,也是所谓的把书读厚再读薄的过程吧!就我的了解,所谓的学霸们,其实都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勤于做笔记,从做笔记的水平就可以知道他的功底到底如何了。当然做笔记也有章法,这方面我确实不得要领,还需要向他们多请教。
说完了课程的总结,还有技能的总结反思,最近接触的比较多的是微博上@小万管家 (一个PPT手绘超赞的PPter)总结的如何管理500人QQ群的案例以及如何在不到3个小时将信息准确无误的传达给300个人,证明Excel用时当知少。有很多人说进入基金证券公司实习很累,每天做杂事,做重复性的工作,我听已经在实习的同学说,写咨询报告对word文档的格式要求非常严格,那么你在写第一份报告时是不是应该花点时间好好研究一下word呢?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当你又学会了一项word技能时,你是选择花点时间写下心得下次留心呢,还是一往直前,继续给自己挖同样的坑呢?
当年我在施耐德实习的时候在日志里进行总结也是一个例子,由于都是零散的将技巧分布在了那不知道多少篇日志中,所以也要花时间整理。再看看@赵大砖拆@水蓦 的读书笔记:我是拆除工—《@水蓦作品》也是一个很好的总结,拆PPT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譬如颜色搭配,版式,逻辑,如何总结一本书等等。奈何造诣不够,待他日基本功打扎实了,也会尝试着拆一下好的PPT,先模仿再创新,是必经之路。类似的可以适用于摄影,Excel,PS等等。
最后我们来谈谈人生吧~对于生活的总结,越长大越怀念以前的时光。今天晚上在图书馆时,灵感忽至,既然我记得那么多小时候的事情,何不自己整理出来那些儿时的往事呢?每一件事几十字或者几百字,写出来却让人有无限遐想。下面举个栗子
到年终总结的时候,这个我觉得可以向向@秋叶,@萧秋水学习,看看秋大的2014年终总结,他们竟然细致到清楚记得发过多少条读书微博,看过多少TED视频,写过多少篇文章,好吧!做好时间日志很重要~我已经整理出了12月的时间日志,回头看看,有一种很有成就感的感觉,另外,还是有效率大大提升的空间,这个也是在之后要好好改的。
总结,借用秋大的一句话,当你认真记录的时候,才知道你的成就原来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