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儒释道茶道文化系列讲座第二期正式开始了。上午在学员们早上锻炼了瑜伽,又演奏了古琴之后,终于可以品茶了。大家都在等待着今天的茶道讲座。
按照茶道讲座目标,我们如期而至。为了推广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让中国人能在家里泡好一杯好茶,能够让我们国人知道怎么利用茶叶保健养生,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的邓鹏辉老师,是香港中华品茗会首席茶博士,北京大学emba深造毕业,后来成立了彦娥堂茶学院培训机构,一直从事茶艺培训和茶文化推广工作。曾获得茶艺师技能大赛男子组冠军,在杭州、上海、北京、成都、合肥等地举办茶会等茶文化推广活动,并与央视二台、北京晨报、中国民生时报、改革报、茶道杂志媒体合作一起做茶文化推广等茶会活动。今天由彦娥堂茶学院邓鹏辉院长亲自进行公益分享。
今天是分享24茶之普洱茶。中国的茶类在八十年代以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陈椽老师划分的六大类叶为主,主要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乌龙茶也是青茶这六大基本茶类。今天分享的是六大类中黑茶类的普洱茶。说普洱茶是黑茶还不完全准确。
普洱茶是因地名发展起来的。在清朝,产自云南的绿茶都来到普洱府交易,政府为了方便管理把在普洱交易的所有茶统称为普洱茶。在雍正时期,在北京故宫御茶坊炼制的普洱茶膏就是以那时的普洱绿茶为原料的。后来到了清末出现了字号,也就是家族经营的茶庄,这就是现在我们常成为老茶的号级茶。建国后主要的是以政府统一经营的印级茶。之后出现普洱熟茶,在1973年勐海茶厂出现快速渥堆发酵技术,让普洱熟茶产生并快速适用于饮用。之前的生茶要放好几年才达到的效果,几个月就能实现,所以之后熟茶大量生产。就是现在的普洱熟茶。
普洱生茶存放时间长了之后会往熟茶的方向转化。资深的茶客看到了这类茶的艺术气息,因为茶叶跟存茶的人好像朋友一样,有了交流。存茶人就像父母在养孩子一样,小心照看普洱生茶,以便观察茶叶能够转化成自己想要的色香味俱全的结果。但天往往不会如人愿,在南方存放,往往会在高温高湿的自然环境下,茶叶很容易滋生细菌真菌,不免会发生变质的情况。这种情况在香港很常见,但是为了去除身体湿气还是喝这种茶,这种茶叫湿仓茶,现在北方的茶客很少喝的。在南方却很流行,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科学研究表明湿仓茶确实对人体健康不利,所以现在喝湿仓茶的茶客才慢慢少了起来。所以普洱生茶的老茶更加流行和珍贵了。这些炒作都是源于九十年代台湾的收藏界。他们由于收藏太多香港过去的湿仓茶,在台湾也卖不出去,就仿照紫砂壶的炒作,先做起了文化标准。把清末的号级普洱茶写成书先推广,然后再把自己收藏的茶向大陆进行推销。一下子台湾茶商赚的盆满钵满,但是大陆的茶客由于暴富的比较多,不仅没有反思,反而以追求老茶为荣,大家相互攀比。好像你在茶叶界没喝过普洱老茶,就如同没有喝过茶一样。茶文化从普洱老茶的炒作开始发展起来,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因着炒作发展起来之后,茶文化也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在商业领域说了算的今天,没有几个茶客会关注高校或者茶专业机构的研究结果。反而商业影响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这样一唱一合的把普洱茶炒的越来越高。现在的消费者很难买到好茶和自己想要的茶叶。
邓鹏辉院长仔细讲解普洱茶的来龙去脉之后,就给大家冲泡普洱茶生茶和熟茶。让大家亲自感受一下两种茶的区别。
在讲解和冲泡的过程中,古琴老师宋老师一直在旁边以幽远的琴声作伴,让学员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讲解之后,大家基本能分得清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干茶和冲泡之后的湿茶的区别了。
大家听了茶叶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还想知道茶叶的保健养生功效。简单来讲,普洱生茶类似绿茶,性寒适合男性或者夏季和体热的人喝。普洱熟茶经过发酵之后变为暖性,特别适合女性或者冬季天寒和肠胃虚寒的人喝。普洱熟茶在炒作起来之后,影响到了韩国。韩国主要喝普洱熟茶,用来美容养颜和减肥的多。但是喝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量才能起到保健作用,不能说就喝咯一段时间就想达到好的效果。一天得喝七克到十五克的量长期喝下去才没把身体调整过来与自然协调。
讲完之后,邓院长亲自泡茶给我们品尝普洱生茶和熟茶。第一泡需要倒掉,之后进入正常泡茶程序。普洱生茶汤色较浅,偏橙黄色。熟茶汤色比较重类似红酒干红的颜色我们叫作酒红色。除了汤色不一样外,最大的香气和滋味都不一样。生茶香气比较香,滋味没有熟茶那样绵柔。熟茶的绵柔度很高,一般叫做陈香味浓厚。大家都在仔细的品鉴普洱生茶和熟茶。最后谈到茶道与修行的关系。邓院长也很有了解。他用茶道来进行分享说各个宗教修行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解脱,没有分别都是平等的,就像茶一样,对于任何人都没有分别。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国外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茶都会一视同仁的保健他的身体健康。各个宗教的修行也是一样,没有分别,只有这样才能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就像庄子说的万物一体一样。
最后,预告了下一期的讲座内容。下一期专门讲现在比较就行的福鼎白茶,大家都非常期待。虽然品茶结束,但是就像古琴的声音一样,余音不绝,都期待这下一次的茶道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