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老师提到,我们是由自己过往体验的总和构成的,所以,我们想了解一个人,就需要进入一个人的“现象场”(通俗理解:在特定的环境中模仿他人的行为,感受他人的感受)。
看到今天的课程题目-进入别人的现象场,我的第一个感受是,这有什么用处,或者对我来说,进入别人的现象场,能够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提升?我发现我考虑的上述问题太过功利化,往往考虑知识对我有什么用处,这会直接导致对我无用的知识被我刻意的剔除,由此获得的结果虽然可以提升我的能力,但是也会加强我对“功利化”的体验,进而构成了一个追求功利化的我,而功利化并非是我学习知识的目标,也不是我的初衷。
无用之用的知识可以怡情、可以陶冶身心,就像润滑油一样,让你体会到吸收知识的顺畅。所以,对于知识要学会有选择的功利化,而不能全部功利化。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目的是解决问题,学习这类知识的本身就是提升自己对问题的处理能力,所以需要功利化,这可以让你快速获得你想获得的知识,并快速转化为实践。对于小说、诗歌、哲学这些知识,它们本身并不会给你带来最直接的改变和提升,但是可以完善你的内在修养,提升你的思维深度,提升你对文字的敏感度,这些知识则需要细细品味。
经过上述的分析后,对于今天的课程,除上述功利化的思考外,还有一点无用之用的想法:
现象场这个概念本身可以用数学中的横纵轴来表现,横轴为现象(X轴,可以理解为事件或行为),纵轴为场(Y轴,可以理解为时空、场景)。在进入他人的现象场之前,先学着如何进入自己的现象场,感受一下,是从横轴进入还是从纵轴进入可以更快、更好的了解自己。同时,可以调整横轴、纵轴的强度,来感受一下体验分别有什么不同。
以我自己举例,我最容易进入的现象场就是回到童年,回到我出生的小山村,只要我想到村里的大山,我的思维就进入到了我童年的身体,感受着那种轻松、无忧、欢乐、天真的感受。所以,对于我来说,进入自己和他人现象场的启动键就是场景,而且场景感越强我的体验也越强烈,如果将场景弱化,我的体验也会弱化,好像成为了一张照片,一个人的背后有一片风景的衬托,很呆板,没有任何生命力。
从功利化的角度考虑,进入他人的现象场,最直接的用处就是了解他人,了解他人才能构建关系,才能形成一个利益同盟体;其次,了解他人,也可以知道如何去说服他人,说的卑劣一些,也可以操控他人的思想,但这迟早是会被人察觉的,建议不要去尝试;最后,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感受,可以让你获得多重体验,我们是体验的总和,丰富多彩的体验,会让我们收获更多,这个逻辑不言自明。
上述就是进入别人的现象场所带给我们的提升,无论是无用之用的想法还是功利化的帮助,都是需要经过练习和锻炼才可以获得的,而在练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本我,所以对于出现的场景和画面不要轻易进行修改和调整,因为,修改和调整之后的场景已经不是你的体验,而是你想看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