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战胜利的八十周年,是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八十八周年,也是九一八事变爆发,激起民众觉醒反抗侵略的第九十四个周年。汇录这场反侵略战争中阵亡的本地爱国将士名册,是为不忘历史,缅怀先烈。
所录英烈主要摘自《第八十八师淞沪抗日阵亡烈士传记》(1932)、《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1947)、《苏北挺进第七纵队抗战实纪》(张星柄,1942)和《东台市志.烈士名录》(1993)等文献,姓名来源互不重复,共计343名。囿于民国资料在身份项目编排上的差异,为保存原文献所能传递出的历史信息功能起见,本汇录对所统计到的95名国民政府抗战阵亡人员介绍内容不作编改,保持原撰,分列迻录,以飨探赜索隐。后者248名是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烈士名录,结合《东台抗日史话》(1985)附录“东台县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烈士名录”、中华英烈网、新编乡镇志书等资料平台逐项校对后所记。
《第八十八师淞沪抗日阵亡烈士传记》一书是一九三二年九月由国民党陆军第八十八师特别党部编印,为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该师阵亡官兵而著。一九三二年一月廿八日,日军发动了淞沪事变。为支援驻扎上海的第十九路军抗战,驻浙陆军第八十八师与驻南京第八十七师组建成第五军,驰援上海。在二月廿日至廿二日的庙行镇防御战中,八十八师与友军配合,浴血三昼夜,击溃日军多次进攻,歼敌三千余。是役八十八师各部阵亡官兵计1120人,其中东台籍军人1人,该员姓名李廷芳,阅见《陆军第五军第八十八师步兵第二六二旅第五二四团淞沪抗日阵亡烈士姓名简册》,信息如下:
《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是民国政府于一九四七年为纪念阵亡将士,抚恤民国各时期阵亡军烈属所需,由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抚恤处纂订,被录姓名权威确切可靠。其中涉及到东台县籍抗战阵亡将士共计62名,均为第二期“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同期全省纂订阵亡4662人,本县占比1.33%,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中成员几乎湮没不为世传。
名册中翟光甫、陈金保、潘应时等三烈士亦见南京保卫战江苏籍殉难官兵名录(江苏籍),相关介绍如下:
陈金宝/准尉军械员晋少尉/父:裕泰 母:王氏。
潘应时/二等佐军医/父:荣安 母:崔氏。
翟光甫/上士看护晋准尉/父:宝玉 母:周氏。
查阅《南京保卫战军宪警阵亡名录》(2010年11月1版),其中翟光甫误记成崔光甫,资料如下:
翟光甫姓氏钩沉,除上述民卅六年东台县《忠烈将士姓名录》参考外,《军宪警阵亡名录》作为南京大屠杀史集系列研究成果,其4171名阵亡者身份项目编撰均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国民政府和行政院等档案全宗的原始抚恤文件。但从公开的原始抚恤指令资料简介,翟氏姓名附于“国民政府批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阵亡将士请恤指令之一(1938/12/1)”28人批准抚恤名单之尾。该条资料援引南京抗日战争民间博物馆《南京保卫战遇难将士名录》。
《苏北挺进第七纵队抗战实纪》是为鲁苏战区苏北挺进第七纵队指挥官张星柄于民三十一年所著,内容为其部自民廿六年南通区司令部独立大队成立迄民卅一年易名鲁苏战区苏北挺进第七纵队之间,在通扬(江北)地区历次战斗详报实纪,共计二十四场主要战役。摒除当中五起与新四军联抗磨擦战事,另因所阅版本尾页“东台谢家庄战役阵亡官兵姓名清册”的刊印遗漏,对剩余十八起与日伪作战的官兵姓名阵亡清册统计,共计405人为国捐躯,其中东台籍阵亡官兵计为32人。该部自创置五年来凡七易其名,在民廿八年八月至民卅年三月间曾奉令编为江苏省保安第三旅,张星柄晋升旅长,时下辖第五团第六团和补充团三个团,团长分别为张良才张焜甫胥金城,团附有黄成礼陈汉卿彭惠生等人,移部高邮樊川一带驻兵作战亘两年。作为抗战游击部队,因其建置所固有的作战独立性,“在部队归属问题上,保安三旅既不是共产党的部队,又不肯归顺韩德勤”,拥兵自利;并因“超编”扩充收容,导致军纪松驰,殃及百姓,故有“野三旅”、“烂污小”、“小日本”、“三舅舅”等谑称。该部此前曾经历四次改编,番号分别为南通区司令部独立大队(1937.8)、司令部卫兵连(1937.10)、通如泰常备第三团(1938.7)、江苏省常备第二旅第三团(1938.9),曾战转通如泰(兴)一带。
民廿八年(1939)从淮阴退至兴化的江苏省政府代主席韩德勤,为牵制日寇进攻外,以共同防共协调指挥为理由,阻止原第五战区苏鲁皖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对辖内县团吞并,年初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请增委任下,即以鲁苏战区副总司令、江苏省保安司令身份对各县军事游杂进行整编,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为该战区游击总司令,于八月完成。整个战区兵力七个步兵师,两省保安部队在外。而被整编成的苏省保安旅,除三旅外,另有第一旅薛承宗、第二旅张冀、第四旅何克谦、第五旅孙信符、第六旅陈勋焘、第七旅王殿华、第八旅杨仲华、第九旅张少华和第十旅张能忍等部。其中薛承宗、杨仲华、张少华和张能忍等部系原李明扬下辖纵队改编,而彼时李明扬所余七个游击纵队(原注“相当于旅”)和驻防姜堰的财政部所属陈泰运部税警总团,经调整均一并纳入新的战区游击管理,连同韩嫡系军队八十九军所辖一一七师、三十三师和中央番号的陆军独立第六旅,麾下苏北总兵力,“国民党在苏北的全部武装号称十万人,实际不足七万人”(《苏中抗日斗争.第一章》)。从相关作战档案及文辑资料上观察,未失陷或未完全失陷的县级常备保安队部未及抽调纳入计算,如南通、东台、盐城、阜宁、泗阳、邳县等若干县属旅团武装,例:1940/10/21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电蒋介石,内有“进犯顾殿堡之新四军与盐城县保安团对战双方伤亡均重,惟我军因彈药用尽转移大纵湖北”之描述。
但这样的兵力概数恐因日益引用凝固成战史数据。参考《苏中抗日根据地》一书所附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档资料《韩德勤报第一游击区所属部队番号位置兵力》、《李明扬报所属各部番号兵力位置情况》两份情报,日期1940/09/01,所提供的黄桥战役前夕韩李二部游击编制清单来推算,两者巅峰时至少达六十六个团馀,当中韩德勤系统约四十四个团。具体如下:八十九军三十三师下辖九十七旅一九三团一九四团和九十九旅一九七团一九八团,一一七师下辖三四九旅六九七团六九八团和三五一旅七〇二团七〇一团;一个直属独立团;与陆军独立第六旅下辖第十六、十七、十八等三个团;省保安旅按丙种编制约计二十个团;以及苏北游击指挥部下属六个纵队(情报注解每纵分二个支队,兵力约二个团)和盐阜边区游击司令二个大队。李明扬部情报显示建制十四个主力纵队,递次为丁聚堂颜秀五张公任陈中柱韩治隆陈才福秦庆霖冯子固方海花杰胡光亚王次程盛子瑾黄兆兴等部,其中驻守苏北为一二三四五六八十等八个纵队,最少约十六个团的兵力;该部另有驻苏北四个特务大队带二中队一个高射机枪中队一个野炮中队和四个独立支队一个特务支队,最少约个六团。该情报也披露出被改编削弱的原苏鲁皖游击规模翌年已得到充分修补与拓展。虽然国军频年弃地失守,在黄桥决战前苏北三十四县仅剩东台兴化泰县盐城四县完整,却丝毫不影响渝方各军事势力在此褊狭地域竞相增扩。所以从粟裕回忆文章“挺进苏北与黄桥决战”中所言“当时苏北地区由韩德勤指挥的国民党总兵力共有十六万人,其中韩德勤系统八万人,号称十万。但派系繁多,矛盾重重。”也能领略出彼时鲁苏战区苏北各游击力量大肆扩充的纷纭状况。嗣后因十月六日新四军歼灭第八十九军主力、独立第六旅暨保安第五第六等旅部队计11000余人东进北上会师等情,韩氏被迫决定将司令部与省政府驻台城内外各军政机关人员再次撤至兴化及以北地带,城郊中央军校驻苏北干训班和入伍生团则奉令朝盐城方向撤退,移至射阳天中庄。此次溃散距离江苏省府该年五月二十六日因兴化遭高邮木户联队窜陷迁至东台县时仅四个月余,期间战区副总司令部移置于台城(省府从淮阴南移时曾迁于城外西溪),省主席行辕位于三铺新盛桥十八学士巷。伴随黄桥惨败后海安东台盐城等地被新四军攻取,控制并活跃于小纪黄司汤庄一带切近兴化西南的保安三旅,无疑成为苏省党政机关疲命流亡于苏中的犄角蔽障。
刘晓东 2025.2.8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若转载引用请注明作者及简书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