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提到,消除隔阂,擦亮镜子,找到真正的自己,这个过程,就叫做“悟道”,佛家称作“开悟”。普通人“悟道”或者“得道”之后就成为了圣人,和尚“开悟”之后就成为了“得道高僧”,故去之后可以成为“佛”。
那么怎么才能“悟道”呢?我这里有两个史料比较清楚的记载,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位是岭南地区唯一从祀孔庙的大儒、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人之一、心学的奠基者,后世尊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岭南一人”—陈献章。
陈宪章生于1428年,广东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人,在27岁那年,闻说抚州临川郡的康斋先生明圣人之道,弃官不做在家讲学,于是就跋山涉水前去求学。康斋先生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所以陈宪章受益匪浅。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是朱熹的理学,康斋先生对此颇为推崇,但是陈宪章却不这么认为,所以在第二年之后,便辞别了康斋先生回到了家乡白沙,在附近建了一座书社,从此在此苦读经典著作,静坐冥思,开启了他的悟道之路。家人为了减少对他的干扰,通过凿的洞口给他送衣送饭。后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悟道。在1465年的春天,开始出关讲学。此时,他已经37岁了。
另外一位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
王守仁生于1472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史料记载他从小就志存高远,在13岁左右就立志做圣贤。在18岁的时候拜谒娄凉,娄凉向他教授“格物致知”之学,当时皆以此作为“悟道”之法。但在经过“守仁格竹”之后,他却对此方法产生了怀疑。时间来到1506年,王守仁被贬至贵州龙场,当时是一个尚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在赴任的途中又被宦官刘瑾派人暗杀,幸装作溺水自杀才逃过一劫。后来到了龙场凶险之地,一边教导开化当地民众,一边继续追求着圣贤之道。终于在某一个晚上,他突然狂喜大笑,终于悟得了圣人之道,史称“龙场悟道”。时间是1507-1509年之间,王守仁36岁左右。
从上面两位大儒的故事可以看出两个共同点:“悟道”之路需要“渐悟”+“顿悟”。
陈宪章用了将近10年左右的时间,王阳明如果从13岁开始算起,用了将近23年的时间,这就是“渐悟”。史料对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有确切的记载,陈宪章由于是独自在家思悟,所以没有确切的记载,不过我相信他也会有突然开窍的感觉,这个突然开窍,称作“顿悟”。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说相声的岳云鹏的一段采访,他在采访中说道“当时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相声演员,有一天在台上说相声,突然说着说着就感觉开窍了,往后在台上的感觉就越来越收放自如了”。如果没有郭德纲教他相声,带他入行,没有几年的学艺功夫,没有在台上表演了那么多场次,他是没有机会“开窍”的。就跟上面提到的,没有“渐悟”,就不会有“顿悟”。
那可能大家会问说,我又不相当相声演员,不可能会去学什么贯口啊等相声功夫,如果我想“悟道”的话,应该从哪里入手,该怎么像他们一样坚持下去呢?
由于篇幅有限,我将在下一篇文章《格物致知》里面给大家做详细的说明,关注我,带你走上成为圣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