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一
一位在农村任校长的朋友谈到,目前在农村小学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年轻教师尤其是特岗教师较多,本来想着特岗教师刚刚入职,工作积极性应该较高,因为他们大多想的应该是在农村锻炼几年,等条件成熟了,会考到城里去,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学校每年要举行几个大型的活动,比如六一儿童节、元旦文艺汇演等,在举行这些活动时需要老师出面担任节目选拔评委或者策划,可每当邀请年轻教师出任这些工作时,他们给出的回答着实令人费解——不想当什么评委,有这个时间还想睡一会儿。
现象二
随着时代的变迁,80后、90后的老师逐渐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从小学到高中,年轻教师所占比例大幅度提升,以前的农村小学,大多都是年级在40岁以上的教师,现在却恰恰相反,年轻教师占据了学校大部分的比例,但是问题是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学校里要提拨中层干部,想要找几个年轻人谈一谈,结果是他们纷纷说自己不愿意干,只想干好自己教学工作即可。
现象三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应该说,没有好的班级管理,就没有好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的理念主要是靠班主任来执行,所以近几年国家增添了班主任费这一项目,我们这是一个月400元,可能其他地方有比这低的,也有比这高的。无论高低,足见国家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要不然其他职务怎么没有专项资金呢。但是话又说过来,就是有这几百块钱的班主任费,年轻人担任班主任的积极性也不高。学校都是做了很多工作,他们才愿意“试一试”,你说他本来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工作能干好吗?可想而知。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教师(其实也包括部分老教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觉得原因有三:
一是时代不同了,家长不同了,学生不同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法律意识逐渐增强,虽然他不能完全了解法律规定,但可能会断章取义运用到日常的与学校交往当中,比如说,某个孩子在学校屡次犯错,屡教不改,老师想让家长把孩子领走配合教育几天,不要说家长会说可不能不让他家孩子上学之类的话,就连学生也会拿着《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中的条例来跟你说道说道,什么义务教育学校没有开除学生的权力,什么要到教体局去告老师,好像只有他们懂得教育法,老师是法盲一样。但是既然人家提出要告你,而且就目前的行政部门来看,一旦老师被告,最后受伤害的肯定是老师,所以老师就······
二是把平台当本事,躺在功劳不上睡大觉。
一些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声誉在外,学生是想方设法到此学校读书,家长是托关系找门路想让自家孩子到此学校读书,当地政府对这些学校也比较重视。可以说再这样的学校工作是一件令人向往、令人羡慕的一件事,于是乎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老师感觉在这所学校只要不出事,把课上了,作业改了就万事大吉了,反正工资一分不少,该有的文明奖和其他奖项一个不落。没有必要再像那些打天下的老师们那么拼命,备课到深夜,评卷不过天、改卷不过夜,把作业拿到家里改。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休闲一下,娱乐一番,刷刷视频,看看新闻,得过且过。
三是进步空间有限,评先晋升遥遥无期。
老师的进步路径一般是这样的,一般任课教师——班主任——年级主任——教务/政教主任——副校长——校长。但是能够到达校长的又能有几人,别说校长,就是副校长、年级主任又有几人?所以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既然进步空间有限,即使自己在努力,职位也就只有那么几个,索性自己“舍己为人”,为别人腾出进步空间吧,让那些愿意干、能干好的人去进步吧,我只管当下的闲暇即可。
还有就是困扰几代教师的职称问题,随着教师年轻化的出现,统一职称的老师越来越多,但是高一级职称的名额却有限,许多教师“等了一年又一年,年年晋级没有咱”,于是乎也加入到躺平的队伍里,“熬吧”成为了这些人的口头禅。
当然,造成目前老师躺平摆烂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摆出了一些常见的,其实,原因还有很多,各位读者,可以吧你所知道的放在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