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斯金纳说,教育是所有学习的知识被遗忘后唯一留下的东西。在《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一书中,作者现在探讨为什么学生能够记住电视里所有的细节,却记不住我们告诉他的任何知识。在基于存储系统中如果存储激发情感的事情,那你也许不会记得重要却不带有感情色彩的事情。如果仔细的思考过一件事情,你就可能再度想起它,所以 它应该是被存储的。所以当人的记忆不是你想要记住的,会尝试的事情而是思考的事情。
这让我想到了孩子的编程课孩子学scratch编程已经两年多了。跟着老师学习,可以学习到关于循环、变量函数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这些知识归根到底都是要在编程过程当中运用起来。而他现在在上课模式就是老师讲授如何去做学生模仿老师讲授的方法照葫芦花画瓢,完成一个当堂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极少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而后来接触了张稼砷老师,发现张老师的教学方法却是反向为之,同样也在讲授最基本的概念。但在实际操作的环节当中却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们。让学生们自由组队,分工合作,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设定编程内容。例如,自己设置一个小游戏,做一个音乐动漫电影等。把学习的主动权和创作全都放手给孩子,让他们大胆的自我授权不断的摸索。当遇到问题时,可以向团队里的同伴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甚至是有的团队做出了最近孩子们为之着迷的《我的世界》,孩子的学习兴趣被点燃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了,积极主动去思考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相信一波独立操作下来,孩子们肯定能够记住自己用到过的老师所讲授的新知识点。
但是我们的课堂设置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从学生会思考什么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案。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了解学情,将教学设计调整到适合学生的水平,也就是以学定教。王荣生老师说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设计学的活动,而不是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围绕教学点展开,力求丰富多样。陈志红老师也说,老师在细读文本知识,可以在文本的空白点及一点独特点上挖掘,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问题,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一路探究豁然开朗。与《讨厌上学》本书当中,作者的围绕冲突备课的观点有着共同之处。说实话,受自己背景知识的浅薄的制约消化起本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但最近我在读陈志宏老师的《公开课练就与生成》,陈老师更侧重于实战操作。两者结合来看。更能够让我明确如何去从学生的立场去备课和授课,这是以前我所没有注意到的。就像钱梦龙老师所说过的那样,“我备课时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自己怎样教,而是学生怎样学。带着什么动机和情绪,以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以学生的视角仰视文本,干制学生的阅读原点,感受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难点,感悟学生所需要的切入点和支点。例如:陈志红老师在《湖心亭看雪》一课中设置了一个同台辩论知人论事的环节。引导同学阅读课文第二段结合文中语句及关键词说说张岱是否有遇到知己的喜悦,分别有正反两方同台并论。这个环节需要同学们提前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联系背景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老师在引导双方辩论的过程中,达到求真的目的。相信这样的思维火花飞扬的课堂一定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