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成功不应该依赖任何东西,除了你自己。
如果问我,来行动营最大的收获,那就是让我明白了:我可以创造出全新的自己,我可以拥有精彩的生命。
我所有的转变中始于读书方式的转变。
对于读书,我一直很上心,不停地买书,也不停的看书。在我生活的周围,我很少发现有我这么喜欢看书的朋友。于是,我渐渐生出了一种自我认可:我很爱看书,很爱学习,我是上进好青年。
时间久了,回顾我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时,开始发现不对劲了。我读书的常态是:今天读了一本书,看了一半,又发现了一本我更感兴趣的书,于是撂下去读更喜欢的了。这本更喜欢的书还没读完,来了一个新剧,索性这本也撂下了,开始熬夜追剧。我就像那只不停地在掰棒子的狗熊,掰一个丢一个,掰一个丢一个,认真不假,没有收获也是事实。
为此,我做过深刻的反思,也懊恼自己的读书方法,于是,我开始看“如何读书”、“意志力”之类的书,为自己制定计划和目标,妄想赶走我身上的那只笨狗熊。不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切的愿景都是美好的,一切的现实也都是血淋淋的,我仍旧无法摆脱打三天渔,晒两天网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上,我又为我自己增加了三座大山,这三座大山是:我认为我的人生很糟糕;我迷失在自我的折磨中;我心中丧失了美好的理想。
不过,这一切在行动营终结了。
正式营开始的前一天,所有折磨我的问题一次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的缘由只是因为:要根据素材写一篇500-600字的小文章。这还不简单吗?区区500字,从小学起就训练遣词造句,高中作文还800字呢,工作之后,写的哪篇稿子不洋洋洒洒好几页?可是,抓耳挠腮、冥思苦想,硬生生在截稿之前我才写完,那叫一个难产,非常之痛苦。现在再看这篇文章,简直自己都会羞红脸,这写的是什么呀!
仅仅一次的硬性要求写作就让我认识到,我需要直面我的读书方法了。在此之前,我试图通过时间管理、意志力练习、做计划等等来改变读书方式。其实这些所有的努力都在打擦边球,没有触到病根。
这个病根就是:我把读书当做一种享受,说的难听点,我用读书来消磨时间,这种读书和喝咖啡晒太阳、逛街买衣服、玩游戏看电影坐碰碰车毫无区别,都是消磨时光,获取开心罢了。而我却还因此生出一种“我一直在读书所以比较厉害”的心态,现在看来,这些想法未免太幼稚可笑了。
孙犁认为“读书需在寒窗前,坐冷板凳”,钱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和这些读书态度一对比,力见高下。读书须坐寒窗前,必读借来之书,这绝对不是在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而是在讲读书的态度、读书的自我要求,这是纲领性的。而我,没有为之树立一个目标,没有想过有价值的输出,怎么会在输入上提高效率呢?曾国藩说:“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在背负了这么长时间的困扰后,我的读书方法终于因为这篇小小的写作打通了。于是,我开始定立务实的目标,行之有效的计划,不贪多,每日坚持,有输入有输出,轻而易举走上了正轨。
为什么我的读书方式在长时间的自我救助后没有效果,却因为一篇写作就很容易转变了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看问题的眼光和方式。一件事情的成败,抛开智商不谈,自我要求和思维方式占比最大。在行动营中,读书方式的转变只是小小的一部分,更大的收获是自我要求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这里有太多优秀的人,每个人都在这里展现不同的人生和态度,不断输出利他的东西,不断激发队友的潜力,不断拓展小伙伴的自我认知。我的转变就始于这么多优秀的人和优秀的思想的激励。
我大学毕业两年有余,24岁,对未来的打算却处于波动状态,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顾虑太多,没有自信,没有胆量尝试。一直努力向前奔跑,但因为目标太散乱,发力点太多,始终没有瞄准到最重要的靶心。摸索中带来了迷茫和焦躁。
在行动营中,因为认识了优秀的小伙伴,见识了优秀的思想,在逐渐了解对方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反思:我和优秀的人差距在哪里?为什么我没有做到?我的思维方式和她的思维方式有什么区别?优秀的人是如何看待问题的?我又是如何看待问题的?我是如何处理所有的事情的?
因为见识到不同,了解到差异,所以不断进行自我剖析和学习,对自己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努力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行动力。
每天早起,早起后做最重要的事,不贪多,目标唯一,列出详细计划,精准发力,不断突破舒适区,做好五年规划,想明白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全力以赴,放下多余的包袱。这是我在行动营学到的。
而我将会用长远的目标,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及每日的行动力来守护我的这些进步,创造精彩。
吾辈今日苟有所见,而欲为行远之计,又可不早具坚车乎哉?过去伫足不去,未来不来,我是“现在”的臣仆,也是帝皇,我认清了问题,认清了自己,我前进的每一个脚步都变得踏实起来。感谢行动营的22天,感谢所有的朋友,这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2排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