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南京市教育局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起因是在全市开展的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的督察在下达实施过程中被误读,造成了家长们的强烈反响。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长期以来对于素质教育的误解,将为学生减负与制造“学渣”划等号就是其中一种极端表现。因此,是时候摘下有色眼镜,理性的看待素质教育,才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在此次风波中,表面上来看是由于南京市教育系统在执行上级要求上出现了纰漏,导致家长对于督察活动产生误解而引发了公众对于素质教育的声讨。执行部门对于上级发布的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简单化,使得原本意图为纠正违规考试、违规排名、超前超标教学等不规范办学行为,被误读为极端化的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排名等,从而引起了公众的不满。教育系统内部在执行上级指令上出现问题只是这场风波的导火索,从这次事件中家长的反应足以窥见长期以来潜藏在家长内心深处对于素质教育的误读。
从本质上来看,长期以来素质教育推行困难,问题在于教育结构和教育竞争之间的矛盾。从古代的科举到如今的高考,成绩成为中国式教育中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于是出现了衡水中学、高考工厂等一系列以提高学生分数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方式,并且收到很多家长的热情追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调成绩的重要性。但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给学生、家庭都带来了莫大的压力,甚至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于是,国家开始推行减负政策,但是想要动摇长久以来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想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部分家长始终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素质教育,认为素质教育所谓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形式主义,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而且占用了学生原本学习数理化的时间,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实中,素质教育会耽误学生的课业,因此,素质教育的推行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为了让家长理性看待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应当让家长加强认识,主流媒体的宣传工作应当发挥积极作用,让家长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够看到效果的。其次,教育系统内部的工作应当准确落实,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从上到下都应当受到监督,保证相关任务准确无误的传达和执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最后,素质教育的推行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以部分地区或部分学校作为试点,让公众逐渐接受并理解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在取得一定效果之后,再进行广泛推行。只有理性看待素质教育,才能真正的完善当前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强则国强”。时代如汪洋大海,教育则是中国少年在新时代乘风破浪的大船,要想这艘船成功出海,每一个造船人都应当不懈努力。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者还是教育领域的从业人员或是每一个少年的家长,都应当积极助推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助力少年之舟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