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你需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
01
国庆回老家,刚着陆放下行李,就急忙跟老公去采购礼品。
在回乡之前,我已经委托妹妹帮忙采购了一些礼品,但是核算了一下,还需要补货。
我们选了一购物车的蓝罐曲奇,推着去买单。途中引来了非常多路人吃惊的眼光,还有好几个人看了之后说:“不用钱啊?”
要钱的,而且还要不少钱呢。
每逢过节,我和老公都会给双方的亲戚朋友准备礼物。哪怕真的花费的钱占据我们回一趟家的大半,我们也觉得正常支出。
于是,我把那一车蓝罐发朋友圈,看看朋友们怎么评论。
大部分都是跟着起哄说:“不用钱啊?”
只有少部分说:“你家亲戚真多。”
是啊,我和老公两边都是大家族,聚餐一次,没两三桌坐不完的那种。
而我们平时回家的机会非常少,亲戚朋友一年见上一面时就算是非常隆重的事情了。
所以,我们会给他们准备一些礼品,不是能够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实惠,但是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挂念的一点点份量。
在我的印象中,送礼不是“讨好”,而是表达情感,传递内心温度的一种方式。这种理念,根植在我内心深处。
2
小时候,每逢过节,我记得家里都会收到亲戚长辈们的礼品,无论礼品是什么,那种被惦念的感觉总是很温暖。
记得刚小学六年级过年前,奶奶中风卧床,爸爸除了上班还要照顾奶奶,妈妈外出工作了。原本需要挨家挨户给亲戚送礼的工作,爸爸决定交给我了:什么时候去谁的家里,送什么,由我自己决定。
第一天执行任务,爸爸给了我50块钱去一个叔婆家。我跑去菜市场,买了一只鸡,绑在了单车上,给叔婆送去了,因为我觉得老人家最需要是健康实惠的问候。
当时的我,连鸡都不敢碰,还要转告他们家人不能来探望的原由,并且学着大人的模样跟长辈们寒暄,问候。
时至今日,我仍记得那一只鸡,标志着我长大了。
3
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像我们曾经那样,与亲戚关系特别密切了,毕竟我们成年之后,都分散在了各个城市生活,孩子们见一回长辈亲朋,找多几个同龄的伴都不容易。
所以我特别珍惜孩子能够回乡见长辈亲朋的机会。
我希望每一回他都能感受到亲情的温度,团聚的欢乐,并从中获得分享的快乐。
因此,我特地在回去之前为他做了功课:准备礼物。
我想:送给小伙伴们的礼物可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或者零食。
但是如果挑选玩具,我家娃可能没办法把它送出去,因为他对玩具的喜好没有止境。但他不爱零食,所以送零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带他到一家进口零食店,给他介绍着接下来几天会见到的每一个小伙伴的名字和特点,让他给每个小伙伴挑选专属的礼物。
他挑选地非常认真,有些礼物会反复思考再下手拿。
最后我让给自己他选一份礼物,他拿了一瓶奶之后立刻跟我说:“谢谢妈妈,妈妈我也给你选礼物吧。”然后给我选了一包糖,我开心地跟他说:“谢谢你给我选了这份礼物,我好喜欢啊。”
接下来几天,只要有见到小伙伴的机会,我都会帮他拿好礼物。然后告诉他,一会我们会见到谁,礼物你记得送给他们。
于是一见到小朋友,他会自己拿着礼物走过去,递给小伙伴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小伙伴们有些会羞涩地拿着礼物跑开,有些会高兴地接下来,有些会开心地说:“谢谢祺祺。”
每每把礼物送出去,无论小伙伴的反馈如何,他都会在大家赞赏之下拥有满足感。
4
期间有一天,他收到一个姐姐给他准备的礼物,是一个小猪佩琪的玩具。
拿到礼物的那一刻,把他兴奋地简直语无伦次了:“谢谢姐姐!谢谢姐姐!妈妈你看,这是姐姐送给我的礼物啊。谢谢你,姐姐,我好开心啊。姐姐,你为什么会送小猪佩琪给我啊?”
姐姐说:“因为我知道你喜欢小猪佩琪啊。”祺祺又开心得跟我说:“妈妈,姐姐知道我喜欢小猪佩琪。”
姐姐也被他答谢地很是开心满足。小伙伴的友谊立刻从陌生进入到温热了。
回家之后,我给他一起回忆了收到礼物的体验过程。让他明白到:无论是分享者,还是收获者,都能够共同拥有这份快乐。
分享,就是这么一件让他人开心同时也让自己开心的事。
接下来,他在每次与聚会的亲朋好友告别时,都会说一句:“我会邀请你们来我的家里参加生日派对的,我家里有很好玩的挖土机、海盗船……”
他希望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都与他人分享。
5
利用传统节日,可以给孩子建立传统礼仪的概念。
利用群聚的机会,可以帮孩子创造社交条件,
利用小举动创造仪式感,可以帮孩子培养不一般的情商。
有时候,教育就是抓住身边任何一个特别的瞬间,为孩子创造一个特别的环境,也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