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馒头的馒头Emily的分享,其中有一个点非常触动我,她说,当年她对自己的mentee强调了很多遍,不要一直空洞地讲大道理,要举例子,讲故事,这样听众才能听的进去,可是强调了很多遍后,收效甚微。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醒悟,其实自己也是一直在讲道理,而没有给mentee讲故事,所以才没有收到好的效果,于是,她讲了一个故事:
结实的大锁挂在门上,一根铁杆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钻,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TA的心。
一味地灌输大道理,其实就像铁杆在用力撬动那把锁,大部分情况很难撬开,即使偶尔可以用蛮力撬开,也会两败俱伤;
而一个恰如其分的故事,就如钥匙所用的巧劲,能够达到最终的效果,靠的不是蛮力,而是真正的用心,用心去了解对方,了解问题的本质,对症下药,才能让对方真正愿意接受。
提建议也是一种沟通,沟通中,要巧用心,而非强用力,这是我听完分享后的第一个感悟。
Emily说,一开始她一直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告诉别人不要一味讲道理,直到后来才发现自己其实和对方犯了同一个错误,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情:
曾经有一次我做IE,给建议的时候,我提到演讲者讲的要点太多,导致大家听了后面忘了前面,其实只要讲三点就够了,结果后来GE上来,说我建议别人精简要点,结果自己也零零散散说了五、六点,同样让人记不住。
很多时候,我们太轻易地就看到别人身上的问题,说别人拖延症太严重,说别人讲话口齿不清,说别人遇到问题只会逃避,说别人说话啰嗦逻辑不清……
我们评价别人总是简单,却忘了回头看看自己,其实自己身上往往有着同样的问题。
嗯,我并不是说,一个说话语速过快的人,就不能指出另一个人语速过快,给反馈给建议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我们能调转视角,也看一看自己身上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则更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以别人的不足为镜子,审视自己身上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这是我听完分享后的第二点感悟。
而从这第二点中,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有某种问题,但关键的问题是,他不知道如何改进。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如果我们不断告诉TA,你有这个问题,你有那个缺点,很容易让TA觉得你唠叨:你说的我早都知道了,怎么还要说个不停?烦死了!进而还会激起TA的反感情绪,让TA关闭了自己的耳朵,听不进你的话。
有时候见到家长一边看着孩子的作业,一边摇头:你的字写的太丑了!你看看一个个像狗爬一样!怎么可以写的这么丑?!你知道吗?字写得好,对于一个人很重要的,字是一个人的门面……
而那个孩子,则是一脸不耐烦地坐在那里,显然是这样的话已经听多了。
其实孩子知不知道自己的字写的不够漂亮?知不知道把字写好很重要?他都知道,关键在于,他不知道如何把字写的好看,所以,如果家长可以更深入了解孩子字写的不好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比如耐心地给TA做个示范,告诉TA字的结构应该如何摆放,或是握笔的正确姿势等,亲自示范几个字,然后带着孩子一起练习,而不是每天看到作业都一轮指责,可能效果会更好。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指出表面的问题,比如你字写得不好,你演讲稿背的不熟,你舞台移动过于僵化等,但其实,表面的问题,TA自己本人往往也知道,所以,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帮到TA,其实更重要的,是和TA一步步找到背后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核心根源,然后再带着TA一步步走出来。
想帮助对方改进时,要洞察问题的根源,给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而非只指出表面的问题,这是我听完分享的第三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