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进行心理动力学的学习,从三个人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到两个人的心理学---克莱因的客体关系;再到一个人的心理学---科胡特的自体的分析。这个过程是有趣且痛苦的,很多名词没法从字面上简单的理解,而不理解必将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领悟,觉得学心理学居然有了修禅的感觉,也为自己的鲁钝焦虑不安。
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多听课,多多看书,看不懂了听,听不懂再看。经常发现原来以为懂的地方又困惑了,然后再经历重新的理解,这个领悟是螺旋式上升的,渐悟是个有趣的过程。
然而也有一刹那的顿悟,例如听到曾奇峰老师介绍“自体客体”概念时,一瞬间醍醐灌顶的欣悦,赶紧把自己的理解片段化表述出来,也许还很片面,但已经是我现阶段能理解的全部了。
“自体客体”翻译过来的科胡特是这么说的:是对另一人的体验——更精确地说,是对另一人所提供的、非个人机能的体验——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有没有每个字都认识然而不知道在说什么的痛苦呢?紧接着我们就会问了,什么是自体?什么叫非个人机能的体验?然后我就崩溃了。
曾奇峰老师用一个比喻拯救了我。他说自体客体,英文是Selfobject,简单点说就是“自己的别人”,这个人肯定是别人,但这个别人被我体验成自己的一部分,并且能为我发挥某些重要的心理功能。例如“我们在生活中见到了崇拜的偶像,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会像打了鸡血一样,会将很多事情做得更加漂亮,这个作用的原因在于我们能把这个偶像似的人物变成自体的一部分”我的理解是,此时这个偶像就是我们的自体客体,我们会在日常人际交往,待人接物中不自觉地想,如果是他,他会怎么做?这种体验的过程会改变我们一贯的处理问题,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我们会用“自己的别人”的方式重新体验和应对这个世界。当然这个偶像可能并不是他本身的实实在在的形象,而是经由我们加工理想化的形象。
谈到这里,又要聊聊我的偶像了,我最近确实借助这个自体客体做了很多改变。我的偶像是小哥,60多岁还活跃在歌坛,一如既往的面如冠玉,谦逊和蔼。最近看到的一档节目里,节目组故意制造意外,车子没油了让他去坐三轮车时,他的反应不是拂袖而去而是感激这个解围的三轮车大姐。我被惊到了,然而这种淡然面对一切变故,时时心存感激的体验却也真实地被我感受到了。喜欢上小哥的这段时间以来,我始终坚持了早晚的锻炼,体重减轻了,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好。朋友嘲笑我是为了小哥的演唱会瘦身的,不过他又不会看到我。现在我可以清楚地明白,因为我的自体客体中,有一个要求保持自己的形象,永远年轻永远活力的需求,我用对他的体验来要求自己,这是我自己需要,是我内化的自体客体的一部分。更大的变化是,我现在脾气好了许多,不再会因为事情的发生与计划不同,脱离了自己的控制而大发雷霆了,这些都是我过去明知道不对,极力想去改变但很难做到的。而现在,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时,我会不自觉想到可爱的坐在三轮车上的小哥,然后我就觉得随遇而安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发脾气于事无补,如何能冷静解决面前的困境更为重要。在内化了这个偶像成为自体客体之后,我甚至连语速也逐渐慢了下来。
偶像可以内化成我们的自体客体,换句话可以说就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在教育中我们愿意退出各种主流的榜样,例如雷锋,你能说自己小时候没渴望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吗?我们也多次在作文里扶老大爷过马路。相比较硬性灌输的榜样,我们心甘情愿内化进自己内心的那个客体对我们更具意义。这不,我的办公桌对面一排的仙人掌,那是喜欢黄景瑜的姑娘按照她偶像的方式种的,这个爱种仙人掌的小鲜肉,已经成为她的自体客体了。
以此来看,父母必将是我们第一位的自体客体,父母对我们回应的方式,我们眼中父母的待人接物,应对世界的方式,父母的三观,必将经我们的理解后成为我们心中的父母。从这个角度看,父母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无论多远,他们已经植根于我们的体内,我们的血肉之中。所以生命有着这么多的强迫性重复,我们以为我们一直在叛逆在远离父母,结果发现我们越长大越像他们,因为我们的自体客体中就烙着父母的形象印记。所以曾老师说“父母是怎样的人格,远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我们的经历,我们遇到的人,可能都会内化成我们的自体客体,我们代表自己,我们也代表着这个世界的某一个人,然而我们有能力将他们整合在自己中而不是分裂的,我们才会不断地变化与成长,终将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愿你能在世间遇见很多美好的人、事,到最后你终将会遇见一个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