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冲天焰火之后,全场灯光骤亮,一千多面缶组成的缶阵,让无数观众疑惑,不知为何物,然而,随着古装的战士们击响这千年古乐,整个世界都震惊了!
缶阵,真是创意上的绝响!
缶是古代盛汤的陶罐,原本不是乐器,大约是古人酒足饭饱之后也要自己歌舞娱乐一下,于是有那不善歌舞者就在旁边跺脚击掌,其中一个无意中敲起了汤罐,感觉声音还不错,久而久之,这陶罐喝完汤就演奏,既是食器又成了乐器。
春秋战国时赵弱秦强,两国不断发生争端,为解决两国间的问题,赵王与秦王会于渑池,进行谈判。古代外交与当今无异,除了面对面的讨价还价,还要弄些虚的东西使自己在气势上占先。宴间,秦国的大臣对赵王说:闻大王精于鼓瑟,请为秦王鼓之。瑟在中国已经失传,但流传下来的琴瑟合谐的成语似乎告诉今人,瑟当是与古琴相类似的弹拨乐器。赵王无奈,就在席间弹了半曲。秦国的史官当场做了记录,某年某月某日某地,赵王为秦王鼓瑟。这时,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智慧的外交家蔺相如见赵王受辱,挺身向前对秦王说:臣闻秦王善击缶,请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应,蔺相如端起一个大号儿的食器说,我离你很近,你若不为赵王击缶,卫士来不及保护,我就能与你一道血溅当场。秦王一看四周形势,无奈拿起汤罐敲了一下,只是一下!蔺相如令赵国的史官也当场记下,某时某地,秦王为赵王击缶。于是,这个故事成了中国古代智慧外交的典范。而缶做为古时的乐器,在普通国人都能见到的史料中这也是唯一记载。
古代的汤罐成了乐器,先是做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各种声音的缶,后来又发展出金属(青铜)的缶,形制有圆有方,当然声音也会有差别,就像现代使用的舞鼓或中国排鼓,都是按音高排列的数个。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鼓,应该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进来的,“鞞鼓连天”的鞞鼓就是匈奴的战鼓。而汉民族最早的出土乐器是陶鼓,即陶制的打击乐器(应是和缶相似的东西)。与游牧民族的木筒蒙皮革的鼓相比,汉民族的陶鼓或金属鼓无论在声音、成本、制造难易、便携性与耐用性等方面,都要略逊一筹,于是在历史的选择中陶鼓、缶也就被淘汰了。
北京奥运会大导张艺谋推出缶阵,把失传数千年的古乐器重又赋予了新的生命,蔺相如地下有知,当是最受感动的“人”,因为缶是与蔺相如的伟业相联系的重要物证。
说到这儿,不禁想到中国做为一个农耕民族的特点,在音乐史上也留有清晰的印迹,如所谓“八音”。明清时西洋进来的音乐盒,在中国就叫“八音盒”,“八音”就成了音乐的代指,这名称一直使用至今。有人以为所谓八音,是音程上的一个八度,是从1到i的八个音阶。
其实,“八音”是中国民族民间乐器制做材料的分类,是指丝、竹、土、木、匏、石、金、革八种材料。一看就能发现,农耕民族用来制做乐器的主要材料也是农产品!丝是制弦用的,只要乐器有弦在古代绝对离不开丝;竹是利用其管体,而木则是许多乐器的主体部分;土是陶器,前文刚说到的缶和近年重新开发出來的埙就在八音中属土;石主要是做罄,罄是悬挂的同一形状但大小长短不一的石条,敲击发音,一般为成组演奏;匏是葫芦,并不主要指当下流行全国的葫芦丝,那时的匏主要做为拉弦或弹拨乐器的共鸣箱用;金属制的乐器主要是钟,喝汤的陶罐可做缶,那喝酒的铜杯也能敲响,于是做了个大个儿的酒杯反吊起来敲,声音悦耳洪亮,起名叫做钟;革是皮子,这是游牧民族的专长,木桶蒙了皮的拉弦乐器就叫胡琴,木桶蒙了皮的打击乐器就叫鼓。胡琴进入中原,衍生为二胡、四胡、高胡、中胡、低胡、板胡,一个“胡”字,给它的出身定了性。游牧民族的鼓流进中土,于是取代了缶。
现在重新开发出来的缶,肯定与古时的缶有很大不同,从乐器的多样性或从打击乐的音色上来说,多一件缶少一件缶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奥运会开幕表演中千面缶所形成的缶阵,其声威、其在意料之外、其古韵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却造成一种强烈的古文明的冲击波,一种还有无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萃未被开发的感觉随缶声袭来,那未被开发的文化精萃当是一座绚丽多彩灿烂辉煌的宝库。从这个意义上说,缶的重新开发是件极有价值的事。
壮哉!缶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