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巧在看着《跟巴黎名媛学到的事》这本书的时候,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是,读再多的书如果没有实践,那就是无意义的。我看书偏向随心情,往往也没带什么目的性,通常是觉得什么有趣,什么吸引我就读一读,还真的没怎么想过要去用书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翻开巴黎名媛这本书,我突然想到,除了了解一个自己不一样的世界之外,我是否可以更大地发挥一本书的价值?
带着这样子的想法,我开始边阅读巴黎名媛的生活,边审视自己。
读大学的时候,我的舍友极偶尔地评价我的桌面乱。我一向不以乱为耻,因为自己觉得很是舒适,舒适才是王道。有时为了反驳舍友,还拿出了“据说桌面乱的人更有创造力”这样无头研究来回应。但是看着这本书,作者描写优雅太太什么东西该放什么固定的位置,从不随便乱放,家里的东西好像都有自己的“岗位”一样。
平心而论,我难道不觉得这样子很好吗?再也不用花着时间翻来覆去地找东西,再也不用面对一堆“插队”、“擅离职守”的东西而头疼。加上现在在香港读书,房子小得可怜,我的床前所未有地拥挤,床尾是我常穿的衣服(是有衣柜的,但是我觉得放床尾换衣服更方便,加上我衣服也很少,能够放得下我常穿的);床头是我在图书馆借来的书,打印出来的PPT,还有笔记本等等,一摞摞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舍友的未解之谜就是我睡觉到底能不能伸直腿。我的床利用程度之高从来没有哪个舍友可以超越。我的床不只是床,是衣柜,是书架,是文件夹。舍友每次嫌弃自己的床乱,想要收拾的时候,只要参观一下我的床,就觉得自己的床也并不怎么乱了。
我知道要一下子做得像优雅太太那样很难,但是书的好处就在于,埋下了一个小种子,慢慢慢慢地生根发芽,带动着行为的改变。就像写作一样,有了大概的思路,再慢慢地去填充内容。
第二个感触比较深的是,优雅之家对生活没有抱怨。哪怕优雅太太日复一日地做着家庭主妇,过着单调的生活,他们一家人都没有抱怨。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他们与他们的生活水乳交融,真心喜欢自己的生活状态。”这听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反思自己,和前任分手,我虽然感激对方和我在一起有过这么多美好的时光,但是有时七年之痒像跟刺,时不时地刺痛我。我总是让自己看着好的方面,其实是想把不愉快的经历直接掩盖起来,而从来没有好好地去消解掉。好像生了病,因为不关乎生死,就爱理不理,发作的时候就让自己忍忍熬过去,可是不去治疗,病还是会在那里时不时地困扰着你。如果没有真正放下,又要怎样过一个水乳交融的生活呢?
看,这就是读书的好处,让你豁然间发现自己一直都没有留意到的问题,温柔地暴露开来,既不突兀,也不令人自责。我没法说我会把优雅太太的生活方式都迁移到我的生活当中,但至少我会去尝试,这不也足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