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大多数初入社会的青年一样,初到埃塞的前半年是我们最艰苦的半年,像打怪升级一样,除了得了解这个系统,你还得升级。这半年的生活啊,接触到的事,如果在国内可能穷及一生也不是我能经历的。
前面说了,11年埃塞,生产落后,物资稀缺,物价奇高不说,有时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我们人肉背来的干货零食显得弥足珍贵。犹记得当时分给领导两罐茶叶时他那个发亮的眼神。没办法,有钱你也买不到。方便面啊榨菜啊等,来自中国的食物,在中国超市你能买到,但是都是过期的,折合人民币七八块一包的过期的袋装某康方便面,某江榨菜,强大的国人照吃不误。因为当地人办事效率奇低,海关清关很慢,一卡就卡几个月,集装箱过来的食物常常出关就已过期。当然像我这种拖家带口,能携带的物资成倍增加的大户人家,前期肯定没方面的问题。
奈何圣人也有烦恼,还是避不开的套路啊。H总说吃饭没问题啊,专门有中国厨娘在烧饭,鸡鸭鱼啥都有。想像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滴。厨娘老公是老板表亲,老板亲戚这种生物,虽然存在即合理,但是能避则避啊。初见厨娘时,见她皮肤挺白,身体高壮,脸上涂着浓眉红唇,腕上套着一只半青不白的玉镯,一见我们就操着半生不熟的我老家的家乡话,笑眯眯的,第一印象居然是还不错,我真佩服那时的眼力,是瞎到哪个程度!一点没有羊入虎口的自觉。这个厨娘榨我们榨得真叫狠啊。
埃塞本地资源其实很丰富,尤其是首都。虽然当地人吃牛羊鸡肉为主,不吃猪肉,但中国人多啊,猪肉也能买到。国内有的蔬菜品种,亚的斯基本也有。水果资源更丰富,主产大芒果、牛油果,除了荔枝杨梅这种,普通的水果基本都有。当时公司的伙食制度是这样的,由厨娘买菜,每頓记吃饭人数,最终结算当月每頓多少钱,吃几頓算几頓,由个人承担,不去吃饭还得提前说,烧好了不吃仍算钱(后来知道这制度只针对我们两个新丁及老板,你说城市套路深不深?)。公司的菜式一直很规律,炒四季豆,炒豆牙,炒土豆,糖拌西红柿,偶尔有牛肉,炒鸡蛋是个好菜,厨娘是将一只鸭子能作为三次荤菜上桌的奇葩,鸭血算一餐荤菜,我们七八个人吃饭呢。。早饭更规律,一直是稀饭!要是赶上她比较忙,稀饭都能前一天做好。说到此事,想起当年那领导走向饭桌,就摇头叹叹气,实在看不下去时,叫厨娘加个好菜炒个蛋!没撤,老板亲戚。。母上大人看不下去,我们几个咬牙买了个900比尔的锅,在国内估计就值个四五十元的料子,加上一个原始的电炉,整套装备下来花了1500当地币,我们偷偷买了牛肉自己烤着吃,用来改善伙食。就这样,撑到月底,基本素菜为主的我们,扣除请假不吃她烧的饭,伙食费居然要每人1000多当地币,当时我们的生活费是3000比尔,大概能换1500人民币,都扣自己头上。牛肉是100当地币不到点一公斤,苹果奇贵,属奢侈品,牛油果虽然折合人民币也就两三元一斤,然并卵,当时吃不了那玩意,生活用纸当地人都习惯按卷卖,一小卷7.5比尔,七七八八一个月生活下来,捉襟见尺。那会真过得得紧巴,缺钱啊,哪怕不缺钱也不好意思提前在新单位支钱啊。也许有人问,厨娘如此嚣张,为啥没一个人提?她是聪明人啊,老板经常打飞的,他在埃塞时,伙食多几个菜,但他经常呆两三天就走,还不一定在每顿办公室吃,最初那几个月就盼望老板带我们出去打牙祭了。其他几个人前面说了,吃老板的,不出钱的人哪好意思提伙食,加上他们经常有应酬,算下来就剩我俩老实在家吃饭了,我俩又是新丁,这事就这么含糊了好几个月。我们也陷入了与厨娘斗智斗勇,如何省伙食费的怪圈中,当然姜还是老的辣啊,无论我几顿没去吃,伙食费每月还是见涨,最高达1580.这是个历史性的数据啊,当地行政人员工资才两千比尔。最终打败厨娘的是她儿媳,一个电话召回了国,结束了对我们的压迫。她回国的时候,一千多一件的当地皮衣带回了9件,我每月领的生活费比她高多了,但我一件也买不起。当然最亏的还是老板娘,计算器滴滴滴一阵计算,除却她为其他员工支付的伙食费,老板一家居然高达八千一个月的伙食费。
除了吃饭徘徊在基本生活线,交通也是当时我们面临的大问题,当然主要还是因为没钱。在埃塞工作,出门购买生活用品或者外出办事,都靠汽车。办公室共一台车,几个人共用。上班时间轮不上私人用车,这里申明下,不是我们公办私事,当地人晚上很早关门,周末很多不营业,加上办公住宿在一起,上下班的概念没国内这么明确,至少不用打卡哈。下班时间例如周末,小j先生,也就是我家户主,刚学开车不久,也不识路也没认证驾照,司机周末不上班。经常得趁领导开车出门时,请他稍上我们。一开始大家都集体行动,在楼下喊一声,去哪不?集体一块挤一台车上就出门。一块想处的时光很珍贵,但是也很不方便。打车是基本上不考虑的。当地人很少走表,打车价格昂贵,那会也很容易遇到敲诈,倒不是要你命,就是要抬高价格才给下车,有时候也可能是因为沟通没到位产生的费用问题。加上当地人很多不会英文,但有个毛病,经常听都没听懂,就yesyes,常常让人哭笑不得。我们也曾尝试坐公交车。价格倒很便宜,但是没英文标识,好像也没固定站点,公交车上人也超级多。我唯一一次坐公车,就在售票员半个身子探出窗外,喊波林波林,我们就上车了。波林路上有很多商场,很多中国人都在那里发展。可以预料的事,下了车就找不到回来的车在哪了。所以最初那半年,我俩基本就靠走,逛遍附近的商店,也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购买。估计不少当地人看见我俩常常顶着烈日扛了一大袋水果慢腾腾地走回来。埃塞用最古老的公斤称,一杆称下吊个盆,放上水果能晃啊晃,一点点水果还称不出重量,他们也会耍心眼,常常缺斤短两。当然小气如我,也是火眼金睛滴。每家水果店就是小超市一样的,柴米油盐都能买到。
熟悉周围环境后,下班后的娱乐又是新的挑战了。电视是没有的,网络是公司发的像U盘一样插在电脑上用的叫evdo的东西。流量很少,网速很慢,除了上班用用,其他时间舍不得用。为什么这么说呢?老板在埃时,花几百比尔充值进去还看不了一集完整的非诚勿扰,像我等小民,我用得起么?那会流行交换CD.谁刚从国内来埃,必定会带影像资源,到地了就相互交换资源。资源有限,总有跟不上的时候。怎么打发时间呢?埃塞商家关门虽然早,但是夜生活很丰富。埃塞盛产咖啡,街头小巷到处能见咖啡馆小酒巴,晚上出门,超级富有非洲特色的音乐浓烈又喧闹。H总来了,大家会聚在连锁咖啡店cadis喝杯咖啡,点份薯条糕点。除此之外,囊中羞涩,我俩也不去咖啡店消费。公司也组织打保龄球,打打台球。更多时候,只是饭后附近走一走。那一年其他活动也很丰富,参加大使欢送会啊,浙江歌舞团来埃慰问看演出啊,还有些国内友人来埃旅游,咱们时不时埃塞郊边游玩。这一年于我俩虽然处于公司最底层,但于公司却是最辉煌的一年,人员最齐备,组织像样,公司像刚上升的新星,走到哪都能听到它的大名。
在埃第一年,工作反而按部就班,没啥烦恼,怎么改善生活,熟悉这个国家,成了我们的生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