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后一直做自己兼产品经理,从开始不知道怎么做,到看教程,听培训,再到自己迭次一步步过来做,颇有感悟。
记得刚开始,逢人就说自己的情怀故事,要做一款自己喜欢的产品。然并卵,真正做出来了,才发现只有自己喜欢,别人未必喜欢,自嗨就是这个时候刻骨铭心的。
慢慢的,懂得了从外到内的思考需求,从人群场景痛点定义产品边界,逐步走出来一条做产品的心得,未必成功,但坑变少了,逐步开始上路了。
如今转型做服务产品了,不同于工具类产品,发现做产品的思路又要迭代了,因为是TO B类产品,真做起来就发现,只有产品是不行的,在B类市场中,关系,资源,效率都不可缺少。产品只是提升效率的载体,但对关系,资源理解不深,产品就没有用武之地。阳春白雪的认为一个产品就能打天下,那就是幼稚。因此,要真让一个产品做的有价值,就必须要想办法把关系,资源的环节也要打通,并且还要理解深入。
之前天真的认为,要聚焦做产品,这些环节,自己可以跟合作伙伴合作就可以了,而如今,却发现,如果这些环节自己都不知道真实情况,如何提升效率呢,通过合作伙伴传递信息,必然会造成产品输入偏差,从而造成业务无法产生真正价值。
这些认识都是在走过弯路,掉过坑才知道的,记得看滴滴程维采访,刚开始也都是创业团队自己做地推的,慢慢的有了经验才能有能力执导别人。而如今自己做产品的时候自己刚开始却天真的认为“关系,资源”这样的工作不需要自己直接关注,交给合作伙伴做就行,这其实犯了很大的错误。
这些环节作为产品创始团队,必须要深入理解,只有自己清楚,什么样的关系,资源适合产品闭环,才能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也才能有效指导产品提升效率。
所谓变量变常量,前提是产品团队必须要知道构成业务的每个环节细节,再脏再累也要自己先趟一遍,只有知道什么是环节变量,才能有资格寻找合适的资源让其变成常量。
这几天自己亲身做地推,一家家主动寻找潜在客户,就才发现,很多细节跟自己假设的不一样,跟合作伙伴描述的不一样,记得之前公司的老板说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如今深有感触,如果创业核心团队只是意淫产品逻辑,不参与到细节,尤其是面对用户的环节,必然是无法促进业务闭环,满足刚需的。
唠叨这么多,今天思考就是要讲给自己听,自己看,如果要创业做产品,构成业务闭环的所有环节,就必须要亲身贴近关系,资源,主动寻找刚需客户,把每个环节了解清楚,每个环节真正知道什么样的资源才可以把其变成常量,为客户必须创造真实刚需价值才是产品存在的根本。
江湖上很多书,都在讲某些细节,而今天思考的却是作为一个创业产品,死磕某个细节固然重要,而看清构成业务产品的每个环节更加重要。产品有用比好看重要,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重要。走出做产品阳春白雪的心魔,不求绝对,但求地气。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