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法》第一守则: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手段、方式去改变原始物种的原始空间规律。
第二守则: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手段、方式去妨碍、阻止、原始物种对空间规律的探索、研究及利用。
违反者将根据《空间法》中第二卷的(违反者量刑标准)进行第一等级量刑,相信各位不会不明白第一等级的量刑是多严重的惩罚标准。
成员们贯彻第一信条:无论何种原始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组织的伙伴,对原始物种进行研究是正常的,但阻碍原始物种的发展是可耻的。
望各位成员谨记!
回归正题。
‘人类’目前还处于最原始的阶段,他们生活的地球,基本等同于最初的‘培养皿’都还无法进行小规模移民,这也是群居大类个体思维小类原始生物较于其他原始物种比较劣势的地方,看似群居各有分工,但因为是个体思维无法高效交流而自身成为自身的阻碍。
在原始空间中,遵循一切物质守恒定律,但因‘人类’只掌握了一种物质循环模式,对于原始生物来说就是资源可重复利用的规则,所以许多‘人类’所必须的生存物资,对于他们来说是有限的。
而有趣的是,‘人类’很喜欢资源枯竭的末世论,在阿比尔研究所提供的《‘人类’历史时间轴观测记录》中可得知人类的历史大部分时间都在为资源互相斗争,从好的土地、牧场、森林、动物资源等慢慢到石油、贵金属、铀等资源。
但是似乎还没有‘人类’想过,既然他们的规律是所有物质守恒的,而所有物质的基本构成其实都一样,那么掌握‘转换’才是关键。不提可以随意干预的实验对象‘人类’,法律规定不允许进行干预的原始空间里的‘人类’,似乎在他们赖以生存的恒星太阳湮灭前,似乎都难以做到这种技术。
不过,能掌握这种中等技术,也能脱离原始空间了,但离组织还很远,组织再次添加一位成员也还早的很。
当然,还有空间生存这一抽象概念,本章就侧重于空间生存着重讲解。
要想一个批次的‘人类’,按照观赏要求饲养,则按照‘人类’的计量单位计算,每个‘人类’需要大约10-20㎡的空间作为个体的私密空间,在配套以家庭为单位的排泄间、洗浴间、进食加工间及家庭情感交流共处的空间,然后还需要配套医疗、教育、娱乐、工作场所等一系列设施由他们自行运转,并保证每一个‘人类’有一定的‘购买’商品的配额,才能达成比较好的观赏条件。这时的‘人类’会处于一种创作高爆发的井喷模式,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影视娱乐、艺术鉴赏等作品,对于组织成员们的观赏要求来说是很难得的,很多人也很喜欢将他们的创作复制出来自己进行品鉴,非常有意思。
小于10㎡就会比较尴尬,‘人类’会处于一种叠加状态,在自相矛盾的诸多所谓逻辑、道理中逐渐将族群变得越来越少,在少到一定程度,得以让生存空间扩大,资源充足的时候又会再一次提升,循环往复。但匪夷所思的是,不会像一些别的品种,逐渐留下最优解的极少数个体,‘人类’还是会掺杂良莠不齐的基因直到个体生存空间逐渐大于20㎡,这个过程对于一些原始物种来说极为残忍,对‘人类’来说其实也极为残忍,但有意思的是他们会说服自己的精神,去接受这些。本章不会详细讲解这个,在讲解‘人类’社会的差异时,会再详细讲解。
而大于20㎡时,会出现两个极端差异,一部分群体会在这个空间越大时繁衍欲望越高,当然前提一定是满足基本物质需求。而另一部分则为在追求精神、或者说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上呕心沥血,甚至于不会留下基因传承,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而往往是这一部分极端追求自身价值体现的群体,带给‘人类’这一原始物种的提升是巨大的,而更意思的事这一部分群体在‘人类’这一群体中扮演的角色又往往是特立独行,不拘一格,魅力迸发的。但也有过于超前或者过于倒霉,而遭排斥,以至于成为‘人类’这合格族群中孤僻野兽、异端邪说等代名词。
有一些会在生前得到平反,有一些死后会,而最倒霉的永远也不会,尽管他们的一些理论不是正确的,但在成员们看来,他们都是真的勇士。
现如下在座的各位,只要是群居这一大类晋升的,哪一位不是因为族群里有千千万万这类勇士作为铺垫呢?
卡尔论曾经说过,只要勇于探索,每一位都是勇士。
虽然,卡尔伦导师并不是群居大类晋升的,很多成员也并不知道卡尔伦导师的过去,卡尔伦导师似乎也未曾讲过。
本书在征求卡尔伦导师的资料授权时,也了解了卡尔伦导师的过去,征得同意为各位成员分享一下。
卡尔伦导师曾是一个原始空间的‘星球’,经过无数个轮回形成了无数连接星球整体的网状导体,于是在某一个时刻,一个‘灵感’点经过一个网状节点,贯通了整个星球,于是整个星球的网状导体结构就成为了卡尔伦导师的思维载体。
而仅仅只用了一个轮回,卡尔伦导师就理解了自身思维载体所处原始空间的所有规律、规则,于是一步步打破,再建立自身,于是就有今天的卡尔伦导师。
卡尔伦导师的成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初始成员和一些天赋异禀的成员能比肩,卡尔伦导师的探索之心更是无与伦比,虽然卡尔伦导师是独立,且不依赖成员的,但是目前成员的整个组织有五分之二都是群居大类晋升,所以卡尔伦导师还是很愿意进行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