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听赵玉红老师的讲座,很多观点不谋而合。遗憾的是,很多事情自己做的还不够实,还处于尝试性的探索阶段。还有很多事情,还只是停留于“思考”,还不曾真正的付诸实践。
特别羡慕赵老师有那么多走出去开阔眼界的机会,因为这正是我们这些农村教师渴望而难得的。也特别喜欢她勤于研修、勇于实践、精于总结的工作态度,因为这才是一个教师从稚嫩走向成熟的秘籍。
当赵老师拿起那本书,介绍特级教师连中国老师的时候,我竟心生亲切。仅仅因为“连中国”这个名字,我曾在某一个语文教师QQ群的宣传海报遇见过。遗憾的是,那一晚并不曾跟那场群讲座。
赵老师翻开书读那些文字的时候,瞬间打动了我。于是秒速打开手机淘宝,果断下单。
最近两天在读《余光中传》,突然就对大家的传记产生了兴趣。
总觉得读他们的传记可以映衬出自己的人生,在这样的比照和思考中,自己的思想会突然变得开阔。读这样的书,颇有点儿“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以正己的感觉。所以,连中国老师的书也必然凝聚了我不知道的精华。入手,就是赚到。
回想赵老师所讲“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不是上了什么学校,而是他的襟怀和格局”这句话,感慨颇多。
就拿自己朝夕相对的这些学生来说,若抛开未来的学校,单就培养襟怀和格局而言,我是真真儿觉得无力。且不说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格局,自卑地讲,我们农村教师本身就是眼界受限的群体,格局从何而来呢?想到此,心中不免掠过一股悲哀之感。
抛开课本和习题那些僵死的知识,我们到底能教给学生什么?或者说,我们教师到底能给学生多少考试成绩以外的帮助和影响?我们到底能带领学生走向怎样的人生高度?
我们自己都不曾抵达的境界,我们自己都因一点鸡毛小事耿耿于怀完全调控不了自己的情绪,甚至我们自己都是沿着别人设定的路线努力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这样的我们,又怎么可能将学生引领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任他们自由地驰骋,又怎么可能将学生培养得积极乐观、独立自由?
我想,这也是我们教师心心念念要把学生输入到更好的学校的原因吧!因为那里,有更好的平台,那里可以让他们遇见更多更好的老师和同学,可以让他们在那样的遇见过程中眼界大开,进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个人的未来,本质上或许和学校的关系真的不大,可是一个人的襟怀与格局,一定是在好的学校里更能得到涵养。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他们到了初中,思维和见解甚至见识都逐渐强于父母,父母能给予的能量越来越少。期间,好多父母都表现出无力感。基于此,农村孩子如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奔向更好的学校,绝没有第二条路。
于他们而言,襟怀和格局,很大程度只能依赖学校的培养。考不上好的学校,也就意味着未来只能过着最底层的生活。
没有知识,格局恐怕也是空话。没有知识,在未来更难找到生存的空间。
襟怀与格局,说到底,是需要我们教师从关注自我开始的。毕竟,我们的思想与精神高度决定了学生的高度。
考试平均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我们不胜其烦。可是,静下心想一下,除了抓抓考试成绩,到底,我们还会什么、还能给学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