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对《小鞋子》的感悟也戛然而止,今天想了想,选择了最深的一处烙印,在这里分享。
实话说,这部电影酸甜参半,我们不时为小男孩毫不失真的动作大笑,那就是孩子有的童心,无论贫穷富有;但习惯了happy ending的我惊讶于结局,我以为男孩会诚实地说出来自己想要一双鞋,然后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后来,我倒是笑自己天真想象的套路式发展。
跳开贫穷,跳开种种心酸,我便会想到“隐忍”一词。也正因此,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出生来讲,男孩是家中长子,肩负重任,习惯了奔跑,才善于奔跑。他不能抱怨自己那双鞋子有多旧,不能跟爸妈撒娇,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不能想什么”;他因为等妹妹换鞋给自己,连续迟到被抓到,险遭辍学的时候,他从来没有理由,没有如我预料倾诉他的苦衷;他拒绝足球队的邀请时,忍受小伙伴的误解,独处并不孤独;以至于最后,做了一个不开心的winner。那么这样的隐忍,在现在是不是提倡呢?
我的答案是,并不见得。我欣赏男孩的聪明,懂事,勤奋还有好多难能可贵的优点。但如果他能再勇敢的表达自己,争取他所想要的,结局是会改变的。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说“懂事的孩子快乐吗?”是啊,懂事的孩子到底快乐吗?我浏览了很多回复,大多数的人都表达了自己否定甚至是后悔。当然,我并不支持与懂事相对立的无理取闹、幼稚等,但懂事是懂得怎样处理自己的欲望与别人矛盾,那时候我们并不是只能做出无条件退让的决定,我们还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要么公平竞争,要么大方割舍。有时候啊,别人理所当然的习惯了你的隐忍,又或者是很多家长教育的“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此类;和同龄人相处亦是如此,学会表达,也是适当的释放、减压方式。久而久之,我们也更容易与别人形成一种明朗舒适的相处方式,如果每一次矛盾都以你的退让结束,你不会快乐,别人也并不觉得你懂事明理。
还记得去年看《爸爸去哪儿》,poppy 出现后,各大网游顺其自然将她和多多比较,会发现很清楚的一点是,多多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传统教育印记,“你是姐姐,要照顾弟弟妹妹”,所以当她看到贝儿抱走心爱的狗狗时,也没有说什么,可是狗狗生病了,多多很难过,还是没有要回狗狗,只是求助于爸爸。而poppy更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期的孩子里,她也是个姐姐,但她和别人想要同一样东西时,会很明确的说自己想要,但不强求。我更注重的是表达这个过程,结果另当别论;当然此处也没有要比较两个孩子孰是孰非的意思,希望勿喷。(毕竟两位小公举真的越来越漂亮了,本人也是很稀饭滴)
好像扯得有点远,总之,想要一双鞋子,那就大方勇敢去争取,何况你比别人多一分机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