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高三毕业生。
H老师今天竟主动找我给小学妹推荐书,才发现这一个多月我一本书都没有定下心去看。当我和她说,“读书主要靠上学时”,突然觉得这是一句很可悲的话。
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说随着身边电子产品与空闲时间的增多,我看的书越来越少了。“中国人每年平均阅读数目4.5本(2014年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原文见新浪),是日本人的十几分之一、德国人的几十分之一……”高中时,看到阅读材料上的那些作文素材,甚至觉得是天方夜谭,怎么可能?我2个星期估计就有4.5本了,倘若算上杂志,1个星期都不止4.5本。
而现在呢?
考完一个多月了,0本。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书是读不得的,太费时间,不如微博来的及时;思考是做不得的,太费时间,不如直接人云亦云;闲情是要不得的,这简直是暴殄天物,还是让我看两只股吧。
多久没有摸过纸和笔了。上一次写字,大概是签收快递了吧。
曾经暗下决心即使永远写在word里写给自己一个人看,也要写下去,还想过什么写公众号写简书写豆瓣。
说什么“理想输给了现实”,归根结底一个字:“懒”。
何况当今的写作者如果真按作文素材里的人物的那样,该顶着多大的压力。
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标题、排版与图片架空了内容,鸡汤与段子风靡了社交网络,随后“榨干了的鸡汤”被奉为“干货”取缔了原有的鸡汤,贴在文章标题后的“深度好文”如同贴在东施身上的“绝世美女”让人哭笑不得。
再后来,静态的文字即使有小标题有加粗有各种颜色却已不够吸引人,因为每个人的阅读速度都是高考作文阅卷者的10倍以上,抓关键词的本领足以对付英语专业8级3000词的长篇阅读,所以更直观的漫画、视频才符合当今国情。
当在网上搜索时,一个文学家的名字只出现在“求《xx》阅读答案,急急急,在线等”的后面,当谈及一个文学家我只想到这个人的事例我好像曾经在《作文素材》里看到过时,突然有点想笑,又有些想哭。
鲜有人再去倾听,再去静下心来读一本“没用的”书、一篇不是迎合而是讲述的文章。
所以也鲜有人再去创作,静下心来写一本“没用的”书、一篇不是迎合而是讲述的文章。
这是写作者的悲哀,也是读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