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如何判断一本书好不好,最重要的就要看我们读完后够不够震惊心灵。
《追风筝的人》就是这样一本书,书中的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让在阅读过程中多次停下来反复冷静,也多次流下鳄鱼的眼泪。这本书以写实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阿富汗生活,以及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的心灵成长史,勾勒出了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畅销书。
全书围绕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展开,残忍而又美丽。情同手足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被人侵犯,而阿米尔选择了逃跑。由于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于是阿米尔逼走了哈桑,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多年后,中年的阿米尔决定赎罪,再度踏上远离了二十六年的故乡,救回当年好友的孩子——索拉博。
在卡勒德·胡赛尼的笔下,整个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叙述不拖泥带水,心理描写和景色的渲染也恰到好处。他不是强制煽情,也不是刻意营造悲剧,而是用一个又一个高潮和令人震惊的情节,让你仿佛看到了阿富汗的街道和孤儿院,仿佛看到了一起追风筝的哈桑与阿米尔。
从儿时的过错到成年回到家乡寻找救赎;
从开始的懦弱到拯救索拉博时候的勇敢;
从被无私的爱守护到倾尽一生守护他人。
这其中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那么的让人相信:原来人生所谓的救赎,注定是一场轮回。
阿米尔与哈桑,喝着同样乳汁长大的兄弟,却拥有不同结局
“哈桑跟我喝过同样的乳汁。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还有,在同一个屋顶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我说的是‘爸爸’。他说的是‘阿米尔’。我的名字。”
在阿米尔和哈桑小的时候,就曾经多次听人说起他们是喝着同样乳汁长大的事情。因为在阿富汗,喝过同样乳汁的人,就是亲兄弟。
阿米尔的母亲因为难产去世,哈桑的母亲生下他后抛夫弃子。于是,两个年纪相仿的孩子,因为相同的遭遇让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也让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们一起学习如何在骑自行车的时候放开双手,一起用硬纸箱制成功能齐备的相机,一起在整个冬天放风筝、追风筝。
但是,阶级又让他们无法成为真正的朋友,到了夜晚阿米尔回到的是那个灯火通明的高贵的家,而阿米尔回到的是城堡边的属于低等人的小木屋。
他们一个是主人,一个是仆人,阿米尔是普什图人,哈桑是哈扎拉人,阿米尔是逊尼派,哈桑是什叶派,这些固化的阶级观念成了他们心中无法改变的一堵铜墙铁壁。
尽管他们整日在一起玩耍,尽管他们喝过同样的乳汁,但因为这些看似合理的阶级分化,阿米尔也开始被洗脑。他深知哈桑的低贱身份,虽然心里把他当做好朋友、好兄弟。但是,每逢爸爸的朋友带着他们的孩子来拜访,阿米尔玩游戏的时候从来没喊上哈桑,阿米尔只有在身边没有其他人的时候才和哈桑玩耍。
所以,在哈桑为了给他追风筝被侵犯的时候,阿米尔在内心给出了合理化的理由。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这是个公平的代价吗?我还来不及抑止,答案就从意识中冒出来: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
在哈桑被人侵犯后,阿米尔受不了良心的谴责,找机会栽赃哈桑偷东西使得哈桑一家人离开,断了联系。
从此,这样曾经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好兄弟,迎来了不同的结局。
阿米尔随父亲逃亡美国定居,成为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小说家。他出版了小说,迎娶了美娇妻,买了大房子,远离了战火纷飞,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和安定的生活。
哈桑仍旧守着故土,娶了一个和自己一样血统的女子,有了自己的孩子。虽然周围战火纷飞,但也平淡又快乐。然而,他们作为哈扎拉人却遭受了塔利班的屠杀。
这样强烈的反差个对比之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喝着同样乳汁长大的两个孩子,身体里流着同样的血液,却是如此不同的结局。只因为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命运就被阶级身份的标签所分隔开来。
在哈桑死后,阿米尔在拉辛汗的召唤下回到故土,才知道原来他和哈桑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然而,同样是父亲的儿子,却是父亲的两面。
一个一生活在赎罪之下,一个一生都在用爱发电。
一个本该赎罪的人在国外风声过得水起,一个真诚善良的人却在黑暗中踽踽独行。
哈桑是父亲正直的一半,在轮回中真挚守护
“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哈桑的身上似乎是集结了世界上所有的美好品质。就像他和阿米尔的父亲一样,不畏惧世界的规则,不畏惧强权,热心帮助他人,有一颗正直纯净的心灵。最关键的就是——他的一生都在守护着阿米尔。
在面对阿塞夫的暴力威胁时,哈桑用弹弓对着阿塞夫,从他手上救下了阿米尔;为了给阿米尔追风筝,被伺机报复的阿塞夫堵在墙角侵犯,却隐忍不发;一直尝试挽回他的阿米尔的关系,一直不停地认错,即使他什么也没有做错。
在被阿米尔诬陷偷窃的时候,他选择扛下罪行,跟着父亲离开庄园。但心里一直惦记着阿米尔,多年来一直打听着阿米尔的生活,一直对儿子索拉博说:“阿米尔少爷是我一生最好的朋友”。
甚至在拉辛汗请求他为阿米尔看管房屋时他也不假思索地答应,却仍旧只是住进后院的那间破屋子。这是他对阿米尔的尊重,对于他们友情的尊重。
“阿米尔少爷会怎么想呢?”他对我说,“要是战争结束,有朝一日阿米尔少爷回来,发现我鸠占鹊巢,他会怎么想?”
他一生都在守护着阿米尔,守护他心中的那个少年,他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轮回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东西,即使哈桑不在人世,这份守护也不曾消失。
当年哈桑为了在阿塞夫手中救下阿米尔,用弹弓威胁要打掉阿塞夫的左眼。多年后,在阿米尔再次遇到当年的宿敌甚至被打倒不成人形的时候。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那个性子跟他爸爸毫无二致的孩子,也再一次将弹弓瞄准阿塞夫的脸,并且实现了多年前的承诺,打瞎了阿塞夫的左眼。
“为你,千千万万遍。”
冥冥之中,哈桑一直都有在守护阿米尔,即使那个说过承诺的人已经不在人世。
这一切与民族、宗教和等级等全部无关。虽然他是哈扎拉人,是什叶派,是奴仆,没有金钱地位,没有接受文化的机会,可是他勤劳勇敢、忠诚正直。在轮回中坚守诺言,真挚守护。
阿米尔是父亲阴暗的一半,在轮回中找到救赎
“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
作为被守护的对象——阿米尔,他则是社会承认的一半,他是父亲体面之下的那一半。他父亲所继承的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犯罪免受刑罚的特权,统统都属于阿米尔的。
但是他却得不到他最想要的东西——父亲的爱。
没有母亲的阿米尔,长期生活在等待爱的家里,看着父亲对一个仆人的儿子那样好,看着父亲对自己的疏远……
所以,他对待哈桑的情感是复杂的。于是,在鬼迷心窍之下做了一个悔恨终身的选择。在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侵犯的时候,他选择了逃跑。这个错误的选择,使得阿米尔陷入了长达二十六年的自责。
“我可以冲进小巷,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或者我可以跑开。结果,我跑开了。”
最终,哈桑成为了他讨好父亲的牺牲品。正如武志红曾经在他的书评中说过的,阿米尔在一开始就只是把哈桑当做了“爱的炮灰”。
阿米尔变成了哈桑梦中的鬼怪,抓住哈桑的脚踝,将他拉进暗无天日的湖底,也将自己拉进了万劫不复的黑暗之中。
而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用巧妙的情节安排给了阿米尔一个赎罪的机会,哈桑在塔利班的枪口下死去,但另一个哈桑还活着,与当年一样受着同样的侮辱。
“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在拉辛汗的电话中,因为这句话,阿米尔踏上了救赎之旅。
这次,阿米尔选择挺身而出,去找塔利班头领谈判。面对当年的仇人阿塞夫,面对受着同样屈辱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面对如恐怖分子一般的对手,他一开始是害怕的。他瑟瑟发抖,他差点吓尿,但是他坚持到最后的对决,终于在暴力中得到了救赎的快感。
“自1975年冬天以来,我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我大笑,因为我知道,在我大脑深处某个隐蔽的角落,我甚至一直在期待这样的事情……后来才知道——但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
他仿佛回到了让他梦魇的那天,在那个转角的小巷子。这次,他挺身而出去救哈桑的化身索拉博,虽然换来的是拳打脚踢,但是他却在这一天得到了救赎。
原来,一切的罪恶与救赎都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
这一次,雪地里不会再留下哈桑暗红的血迹,那是曾经屈辱的象征,是他们友谊割离的伤痕。这一次,雪地中将会留下他英勇伤痕下淌出的汩汩热血,那是他们友谊长存的沸腾模样。
现在,终于脱离了梦魇,走出了罪恶与愧疚,换做他守护心中的那片光……
人生的救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轮回”
“我的一生,早在1975年冬天之前,回溯到那个会唱歌的哈扎拉女人还在哺乳我的时候,种种谎言、背叛和秘密,就已经开始轮回……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说。一条终结轮回的路。”
从整体上来看,《追风筝的人》无疑是一本关于在轮回中获得救赎的书。很多人说这本书是卡勒德·胡赛尼的自传体小说。虽然他自己并没有如是说,但是书中的许多经历都可以在他的人生中寻到端倪,他也曾经说过:“ 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
所以,可以把这本小说看作他用文字给自己的救赎。书中的哈桑和阿米尔作为两种人生的极端,所代表的就是我们心中的对于善恶的一念之差所做出的选择。
因为当初的错误选择,使阿米尔充当了愧疚阴暗的化身。也许,你我都会有些讨厌他的种种做法,但是仔细想想,他又何尝不是我们。
阿米尔是一个正常的有缺点的令人讨厌的人,就像我们一样。他的懦弱又何尝不是我们有可能会做出的选择?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
在轮回中,当我们再次面对当年的好与坏,再次面对当年的选择,那些以为可以被埋葬的陈年旧事,总会自行爬上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犹如石头一般,越积越沉重,永不会消逝,犹如诸神对西西弗斯的惩罚。
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绑架了死神的罪过,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书中的轮回亦是如此,父亲当年羞辱了朋友阿里的妻子,于是有了哈桑。所以他选择牺牲阿米尔,尽力用爱弥补哈桑;兔唇的哈桑为阿米尔挡下了阿塞夫的铁拳,二十六年后,阿米尔在阿塞夫的铁拳下变成了兔唇;哈桑为了阿米尔可以得到父亲的爱,牺牲了自己的一生,阿米尔的余生也将为索拉博继续守护。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无时无刻告诉我们:人生的救赎,就是永无止境的轮回,那些你以为自己可以忘记的,总是会以另一种形式回来,无处可逃。
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的弥补,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
因此,在轮回中重复错误,就是永无止境的惩罚;在罪行中导致了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
写在最后:
“曾经那个愿为我千千万万次捡风筝的人已经逝去,人生中错过了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放飞风筝的那一刻,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过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虽然救回了兄弟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是索拉博因为曾经的过往心如死灰,对生活的一切变得毫无感知。
一个晴朗的下午,阿米尔为索拉博买了一架风筝,就像当年一样,让他飞上天空。这次不同的是,索拉博手执卷轴,阿米尔为他拉线。经过紧张的角逐,他们战胜了对面的风筝。
就在这时候,一丝不明显的笑意爬上索拉博的嘴角,虽然转瞬即逝,但是却被阿米尔察觉到。
也许,会很难;也许,会很慢;甚至,有点晚。
但这一瞬间的温暖,是他认为值得用一生去守护的。而且是不计后果,不求回报,只为那嘴角的一抹微笑。
这次,阿米尔决定,为他追风筝。这次,换他来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
虽然每逢春天到来,仅仅能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他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今后的无数次春日的轮回中,他将用一生来将冰封的心慢慢融化。
图片来源|电影《追风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