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是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和表达方法,学做一个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有真意,说自己想表达的话的人,做一个真诚的人。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感叹人生的短促,时光流逝的迅速。从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现在各种各样有关光阴消逝的描述,人们总是害怕时光的消逝,总时时在珍惜时光,时时在描述时光的飞逝,然而很少有人会像朱自清那样,用诗一般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的散文,于洒脱之中感悟时光的匆匆!
我们通过《匆匆》中朱自清对自己的要求也折射到了教学上,相信聪明的学生会读出文中珍惜时间的含义,但作为教师,能不能也帮助学生在朱自清感慨时光匆匆的叹息声里了解他没有辜负时光那完整的人生、完美的人格呢?比如《匆匆》开篇用的是中国古典诗文中典型的“兴”的手法、类比时间流转的不同。三个排比句、三个形象--燕子、杨柳、桃花,再平常不过,但当它们成为时间的参照物时,便有了耐人寻味的不寻常。再比如,在他的笔下,“时间”变得可爱又调皮,就连太阳也长了脚,“挪移”都是“轻悄悄”。还比如,朱自清散文的口语化,以一种明白晓畅、朴实率真的语句来写作显然比堆砌辞藻更符合朱自清的性格。善用叠词,也是其口语化的一个特点,文中“头涔涔”、“泪潸潸”、“斜斜的太阳”等都是普通而又简单的字眼,颇有民歌的影子。
教学《匆匆》,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小学生,我们不仅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做一个惜时的人,做好现在应该做的事,还应该引导孩子们像朱自清那样做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人,为将来做最好的自己打下基础。现在,距离《匆匆》发表的1922年已近90年,朱自清自己的许多散文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那么,在小学阶段让孩子们接受这些经典的训练,其价值是否更多的应是一种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文化的滋养呢?我的人生也不过“八千多个日子”,能从大师的文中汲取智慧,便是一种幸福,我愿意将这种幸福传继到我的学生手中。
《匆匆》不仅是英华美文,更是佩弦先生那记载在字里行间铮铮中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