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来源网络)
记忆中苏北农村的端午节
◆◆◆
文丨蓝音久儿
01
记忆中的端午节,总是在农忙的时候到来。
每年收麦子的时候,它在收割机轰隆隆的声音里,在打麦场上忙碌的人群中向我们走来。
大人们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去田地里干活。没有收割机的时候,更要起早,赶着早上的清凉能够多割一些麦子。留下的孩童在家里,能够烧饭的就要为大人们烧饭,不会的也开始学着烧,或者,多烧一些开水,凉了后,送到田地里,给汗流浃背的大人解暑解乏。
农忙时节的端午,在背朝黄土面朝天的苏北农村,并没有传统端午节日隆重的赛龙舟活动。在众多端午节的来历中,小时候的我,也只是模糊的知道是为了纪念屈原。尽管如此,小时候还是无比期待端午节的到来。和秋日的中秋一样,那个时候,在月光下刨玉米粒,虽然忙碌,但并不失节日里的喜悦和温情。
02
对于节日,孩童时代的我们总是无比期待和欣喜。
我喜欢和小伙伴们在河边的芦苇荡掰一些叶子留着包粽子,还可以挑一些芦苇做成芦苇笛,或者小心的弄一些芦苇膜夹在歌词本里,当笛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在草丛里捡到几只鸭蛋或者鸡蛋拿回家煮着吃。
农村里的人家大都会养一些鸡鸭鹅等家禽,鸡蛋其实并不缺,但是并不舍得吃。平日里攒下的鸡蛋大都留着卖,或者留一些孵小鸡。端午节这天则会为孩子们煮上几个鸡蛋,还会用绒线编制网袋,把鸡蛋装进去挂在脖子上。
这天,大人们还会给孩子们买一些绒线,脖子、手腕、脚腕都会带上,五颜六色的,在我们的眼里,煞是好看。尤其是爱美的女孩子,特别喜欢带。小时候,每当看到端午节走街串巷卖绒线的到村里,我就追着看,看那很多漂亮的绒线,嚷嚷着让大人买,然后细心的带在身上。
夏日里,好出汗,一出汗,一碰水就惨了。绒线碰到水以后就褪色,于是我和我的伙伴们的脖子都成了花脖子,脚腕手腕都不例外。可是,尽管褪色了,还是不愿意摘掉,哪怕后来已经分不出每根线子原本的颜色。就如同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变得模糊,但我总会在脑海里寻找它们的影子。
03
我的老家苏北喜面食,平日煎饼稀饭南瓜山芋不可少。米饭很少吃,大多用少许大米来搭配面粉山芋等煮粥。端午节这天则会煮上一顿香喷喷放了粽叶的白米饭。
包粽子一般用糯米,没有糯米的时候,我们家就直接用大米,农忙时节,是难能有多少时间包粽子的,妈妈喜欢直接把粽叶放在土灶用柴火烧的铁锅里,当煮开后,还未开锅香气就开始弥漫开来。这让我想起妈妈蒸馒头的时候,那种香味真是难以忘怀。
那时,老屋的院门前有一颗槐树,它像一把伞为我们遮挡阳光。树下,摆放着一小盆用井水泡好的米,我笨拙的用小手拿着小勺子把米舀进叠好的粽叶里,然后“像模像样”的绕上几道,没有现在的各种馅料,却吃的无比香甜。而记忆也总是把我拉回到这一幕。
我想,端午节,不仅存在收割机轰隆隆的声音里,在打麦场上忙碌的人群里,它也在满屋弥漫的香气里,在那光着脚丫系着绒线奔跑的童年里。
--- E N D ---
「 更好的自己,从分享、点赞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