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知道别人一直在做,但自己却没有尝试”的事情,我想到的是直观地感知到“复利”的威力。
在看李笑来的得到专栏时,就知道“复利”是个神奇的东西,不论是在投资或是个人成长方面,都要尽可能地实现复利。但是却只是处在“知道它很厉害却没有用起来”的阶段,对一个概念没有清晰地理解,是会吃亏的,并且还是这么重要的概念。记得在一次线下聚会时,有位战友提到宛不大就是在看专栏时敲了几遍复利的计算表格,然后就开始认真地去投GAFATA……
所以我就在得到专栏里找来香帅和李笑来讲“复利”相关的章节,重看了一遍,了解概念,然后老老实实地在Excel里把复利的数据敲一遍,再标注,直观地看到差距。整个流程做下来,比起对复利的敬畏,更大的感慨是:这是早就应该做的功课啊。
关于复利的概念
和复利相对的是“单利”,是两种不同的利息计算方式,单利是一直根据本金的金额来计算利息的,即【本金*利率*时间周期】,比如银行储蓄的利息就是用这种方式计算。
复利则是会把上一个周期内的利息也算作本金,来计算当前周期的利息,即【本金*(1+利率)^周期】(周期是作为指数),比如银行放贷款的时候就是用这方式计算。
所以,银行的盈利方式之一就是赚取一笔资金在复利和单利之间的差价!
那么,这个差价到底有多大,或是说复利到底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着迷?
用数据感知复利
香帅是用一个小故事来呈现:17世纪时用24美金买下的曼哈顿岛,到2000年时这里已经是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估值2.5万亿美金,但是,如果这24美元以9%的年化收益复利计算,到2000年时,已经是2000多万亿美金!
李笑来则更巧妙,让读者自己去操作,他给出电子表格的公式,套用公式在EXCEL上就能列出数据(横向是是年化收益率,纵向是时间):
所以,年化收益10%的时候,20年能翻7倍;年化收益35%的时候,20年就是400倍!
而图中标记的颜色,黄色是第一次翻倍的时间,橙色是第二次翻倍,绿色是第三次,年化收益越高,翻倍的时间越短,比如图中最左的橙色和最右的橙色,就差了3倍的时间。
李笑来在这里就给出了一个结论:能力越强就等于寿命越长。
后面我把数据处理了一下,用折线图对比了各个年化收益之间的对比。
当然,这样看来好像10%、20%的年化收益不算什么,但是和单利的数据一对比,就能看到其中的差距,下图是年化20%的对比。
这就是复利的力量,直观地摆在眼前,当然李笑来的专栏原文里还有加上定投策略的数据,我也做了表格,就不放上来了,因为这时更关注的是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复利有两个关键指标:投资回报率和资金周转率。投资回报率决定增长的资金量,资金周转率决定一段时间内的增长次数。
对应的就是:选择成长性高和(或)资金周转率高的项目,并且要持续地投入,还不能过早的动用,不然就感受到“原本可以获得更高收益,但是…”的惩罚。比如下图就是每年消耗0.2个单位资金的图示,保持年化收益20%以上才能有正向的收益,再对比一下前面统一年份时的复利收益,就能看到其中的差距。
所以,克制消费的冲动,也是一项重要的功课,这也许更能印证那句“投资是反人性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