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被邀请去参加一个佛教研修沙龙,之前邀请过三次都被我推掉了。因为我对普通信佛的人有“偏见”,认为大多普通信佛者都存在认知局限的问题。而且我不太愿意外出参加一些意义不大的活动,一是时间比较宝贵,二是比较向外耗散能量。但是好朋友作为中间人一再劝说,并表明邀请人非常想听听我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最后我没有把持住界限,还是参加了。
结果跟预想地差不多,作为一名有着明显认知局限的佛教信徒,邀请人当听到完全不同的知识、信息和观点后,根本没有做好敞开和接纳的准备,而是拼命试图维护自己已知的部分,立刻否认争辩起来。
于是我缄默不语,表示不想再争辩,也透露出很不愉快的表情。心里想:如果你没有做好接纳不同声音的准备,就不该打着这样的名义邀请我。邀请别人,又不给予别人最基本的尊重,上来就否定和辩解,那么邀请的意义又何在呢?这不是在耽误别人时间吗?(随后,我立刻看到了自己对时间的焦虑,以及更深层对价值感的匮乏。)
有人看到我冷着脸,就开玩笑说:“还不高兴了,像个孩子似的。” 我回复说:“是觉得时间被浪费了。” 这句大实话一说出口,大家都替我感到尴尬,唯独我却没有一丝尴尬。邀请人却故作淡定,轻描淡写地说:“我没什么啊,这种争辩不是很正常嘛。”
管理情绪还是真实回应
面对不愉快: 有人选择愤怒,言语攻击他人;有人选择隐藏情绪,故作理性;有人选择表达情绪,但不伤害他人。
愤怒是一种反应模式,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一无所知,无法触及内在真正的痛苦时,就只能用各种各样的心理防御策略来做出反应,愤怒是一种常见策略。
普通成年人的反应模式是隐藏/压抑,美其名曰为管理情绪。他们会用各种各样的道理和信念教导、控制自己,不允许自己表达情绪,因为在别人面前表现出难过、不开心等情绪,会被别人评判、被贴上幼稚不成熟的标签。
一个追求心灵成长的人,应该学会识别自己内在的各种感觉和情绪,并理清情绪的源头,允许情绪被正确地表达,找到痛苦的根源,与痛苦相处,进而转化能量,这叫真实。
真实的才是负责的
我花了很多年才学会一件事——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态度。
真实的表达不是吐槽,不是评判,不是咄咄逼人,也不是宣泄,更不是情绪化。真实的表达是建立在正确地自我认知上,是抱着一种对自己负责,同时也对别人负责的态度。
如果我在沙龙中假装自己不介意、很大度、很包容,那么我传递给别人的信息就是:她完全不介意耽误自己的时间。她很成熟,不愧是心灵成长老师,能够很淡定,接纳一切的发生。
那么日后,我还会继续“享受”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同,还会被类似的人邀请,我的时间还会被无意义地占用,还要委屈着自己说违心的话......
然而我的内在是相对有力量的,完全不在意真实地表达会获得什么样的评判。相反,我很在意自己是否真实地表达了态度,给对方一个真实的回应,而不是虚假的。(通过别人真实的态度,才能有机会获得真实的自我认知。)
扮好人其实是内耗
很多人练就了一身做好人的本领。而在我看来,这是对自己很残忍很无爱的行为,更是对别人虚伪的做法。因为顾及自己的 “好人、高层次、高素质、能包容、大度” 等人设,因为顾及别人会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不想破坏自己在别人眼中建立的良好形象等。所以总是试图说好话,遇到事情假装大度,隐忍,不拒绝,模糊不明确。表面上看是好人,其实是通过扮好人,不断地重复索取认同的行为模式。
对着不喜欢的人,还要强颜欢笑说喜欢;对着不认同的观点,还要频频点头。这不是高情商的表现,而是不断地在消耗自己。忽略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不爱自己的表现。这样的关系不是真实的关系。
什么是真实的关系?我非常喜欢蒋方舟在奇葩大会里的发言:“真实的关系就是你可以与对方发生争吵,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在对方面前,无需考虑、顾及对方的感受。这与情商、懂事、善良无关。” 如果 ‘害怕自己说出的话、做出的行为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已经成为了惯性模式,那你就已经丢失了真实的自己,活在了别人的世界中。
很多心灵成长老师,宗教大师都教导说:要大爱、要宽容、要慈悲。尤其是面对那些伤害你的人,因为每一份伤害都是礼物和财富。对不对呢?
对。但是这个境界是建立在你已经发展出“健康自我感”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你已经处在懂得如何爱自己、如何接纳自己的阶段,下一步的修行目标是众生平等、我为人人的超脱境界。
很多人错将扮好人等同于慈悲大爱,而自己却依然伤痕累累,一身匮乏。这种情况下扮好人,只会不断地内耗,忽略自己,允许被人肆意侵犯自己边界,表里不一。
而别人被你的 “无私宽容” 吸引,却又不知道边界在哪里。很时间久了,矛盾积压,最后爆发,对方却糊里糊涂,感到混乱,无所适从。
面对讨厌的人,是选择真实还是扮好人呢?我曾扮好人很多年,所以现在的答案是:真实的你比人设的你可爱一万倍。
最后借用蒋方舟的话送给大家:“真正欣赏你的人是欣赏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或故作讨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