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我不会把他关在憋闷不通风的房间里,而是会每天都把他带到外面的草地上。让他在那里跑来跑去,蹦来跳去。如果他摔倒个一百次,那就更好了。那样他会更快地学会自己爬起来。这种自由带来的健康快乐将会弥补他受到的那些小伤。我的学生身上可能经常会出现一些淤伤,但是作为回报他一直都会快快乐乐。你的学生可能没有那么多磕碰,但他们总是很拘谨,总是受到束缚,总是不开心。我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过得比我的学生更快乐。”节选自《爱弥儿》
感悟:据说日本曾有一所学校,总是人为制造一些麻烦刻意去“为难”学生,以此教会学生如何犯错、如何面对错误。
中国的父母总是担惊受怕,“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中国的学校也总是小心翼翼、草木皆兵……他们都习惯为孩子(学生)“清除一切障碍”、“排除一切隐患”。
曾经和朋友探讨过类似的话题。
“如果孩子要从高处跳下玩耍我们应该怎么做?”我问。
“肯定会制止他”,他接着说,“安全是第一位的。”
“是不是所有有可能损害安全的事你都会制止孩子呢?”我接着问。
“也不一定啊,有的时候也需要一点冒险精神”,他说。“比如踩单车可能摔倒、游泳可能呛水、踢球可能崴脚,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
“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并且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跟你持有相同观点。只是我们该以何标准来定义安全?是自己的经验还是自然法则?
我接着说,“比如,孩子想要玩打火机、提出独自过马路、或者我们刚刚提到的从高处跳下。我们该以何标准来定义安全?”
“一般都是以我们的经验。”他说。
“那你觉得孩子对火的危险有没有一定的认识,对过马路的知识有没有一定的储备,对高处跳下有没有一定的判断?”我问他。
“应该有吧,我们的确总是不太放心。”他好像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是的,我们相信自己的判断多过对孩子的信任,我们依赖自己的判断标准而非将自然成长规律作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