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结合画面,激发想象,文道结合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后就要挨打,无能被人欺。詹天佑在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杰出创举正是他那种为中国人争气,为中华民族扬威的决心所致。
为此,课文重点段讲读后,我抓住首尾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同学们通过读第一段,体会到“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是围绕本段展开叙述的。
在此基础上学习最后一段,课文最后一段提到了詹天佑的铜像。
由此,我设计了相关的一幅画面。
出示前,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
1.当外国人看到中国工程师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这样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人们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建比铜像?
3.铜像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老师出示投影。画面中的詹天佑面对着巍巍群山,目光炯炯,神情刚毅自若。他好像在回顾自己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好像在昭示天下:中国人民不可欺、不可辱,这是中国人的光荣,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民族魂的象征;又好像是在期望中国早日富强起来。
这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进一步印证了学生对詹天佑高大形象的想象。
这里让学生联系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有关情况进行想象,实际上是对课文内容的再整理过程,也是对詹天佑这一人物的综合过程,使詹天佑在学生心灵深处树立起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形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了学生以詹天佑为榜样的思想感情。结合现实,学生认识到,要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必须本着科技兴国,科教兴国的思想,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发愤学习。
这样就把学生的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实现了文道的和谐统一,把德语有机地潜在语文教学中,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三、结合画面,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朗读是语文最重要的训练形式之一,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陶冶情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使本课朗读训练落到实处,我在教学中,相机出示了几组文字投影片,让学生进行句子比较,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渗透的爱国之情。
如:{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
这是中国人修筑的铁路,要把它修好。}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
教学中,如果仅仅让学生就原句去读,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俗话说得好,有比较才有鉴别。这几组文字投影片的出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詹天佑的骨气,感受到詹天佑的一腔爱国之情,也正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体会到语言的妙处,这比传统的朗读教学指导具有容量大、效率高、切实可感的特点,从而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总之,本课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以乐学爱学之舟,达到了会学学好的彼岸,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