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听了薛法根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专门找到这节课来听,是有原因的。
工作调动后,第一回参加市里的讲课比赛,上的就是这节课。名次不好,记得颁奖活动结束后,情绪很是沮丧。
之前在县上。经常上比赛课,成绩都很不错,比赛机制并不是十分严格,全部都是自己选课上,我基本上选的都是抒情味儿比较浓的散文或是能煽情的记叙文,也就是我擅长上的文体。
久而久之,我只会上类似的课文。
在网上借鉴的东西比较多,个人想法比较少,这并不是对一个人最好的锻炼。
我在以前的简书号找了找文章,我当时竟然没有写一篇教后反思,现在回想课堂教学问题出在哪儿了,记得不是很清楚。
找到了课件和教案,可以肯定的地方是,我像薛老师一样,关注到了该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如何作批注。但是,课后学生对如何作批注应该掌握得并不扎实。
薛老师就以这篇课文为例,分别对词语理解、课文理解、写作形式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示范批注,学生看得明明白白,然后学生尝试着从这三个方面的维度走进课文,拿着笔作批注。
学会作批注是这堂课的重点,既然学生提出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薛老师在学生作完批注后,让他们站起来念自己的批注,接着把他们的批注归为三类,也出示了教师整理的关键性问题,引导着学生去解答。
这样好把控课堂一些。学生因学习水平有不同,问出的问题难易不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能问出五花八门的问题,而使得课堂教学不够高效。
但也有嫌疑,薛老师一个归类,实际上把学生的疑问偷换成了教师认为的有价值的疑问。
学生在作完批注后,教师可以说:给大家提出疑问的机会,我们先从词语理解开始,你对哪个词语不理解,我只找三个同学。
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困惑出发。限制学生名额,是对有限的教学时间进行把控。
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找其他学生来作答,对有些学生来说不理解的词语,在别的学生那里根本不成问题,但也有全班学生都不理解的词语,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充分的预设和引导到位,一步步带着学生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我记得当时全班学生都不理解"窝囊"是啥意思,我自己去作了解释,但是自己课前功课不到家,我解释得云里雾里,解释了跟没解释一样,对于一堂比赛课来说,简直大煞风景。薛老师直接出示字典里的两种解释,让学生去选择课文里应哪种解释,这样的处理,没有让老师陷入困境,也给学生理解词语提供了阶梯,降低了难度。
薛老师更高明的地方是,解决每一类批注,它会引导学生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课文,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还有关于课文内容的三个问题解答完之后,薛老师给出引语,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有铺垫,有抓手,学生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就变得容易得多。
我的课堂设计的结尾,留了一个小练笔的作业,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写心理活动,现在看来,布置练笔没有错,但是练笔内容和课文内容没有巧妙的结合。
薛老师是这么设计的:如果你是作者的同学,你怎样开导他?
这是一种口语交际,落到笔上,就是练笔,也完成了课后题,对学生看问题的正确角度也是一种引导,一箭多雕,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