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我是在上海生活的第四年。
大学毕业之后,由于私人原因,直接在上海工作生活。
刘淼写道,美国的人说,北京像纽约,上海像波士顿;意大利人则说,北京像罗马,上海像米兰。总之,波士顿和米兰的人相对较为的更为精致。
对于我而言,上海的交通及诸多方面的合理性确实超越北京。在上海足足生活了四个年头,唯一觉得缺失的是一股精神一股劲儿。因为缺失,于是总是想念在北京的日子。
写这些文字的现在,耳机里播放的是宋冬野的安河桥。
第一次去北京是在7岁,印象里只有“哇这个城市好大”这个简单概念。
第二次是在中考结束,在北京度过10天,对地铁的一些重要线路的每个站点都了解清楚。
第三四次是在高中的假期,第一次去后海,第一次听驻场歌手的歌。
第五次记忆最清,高考之后初恋失恋,自己独自前往北京,在一个阿姨的房子内住了一个月,每天地铁“公主坟—国贸”疯玩,初恋彻底结束,经常借着夜色的掩护独自跑到西单附近的某幢高楼的楼顶坐,望着几眼都望不到头的北京城,街灯与霓虹交织的北京城。
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我考到了上海。
大学期间去过两三次,做过一次手术,也封闭过一段时间去学英语。
一座城市的历史会定义这座城市,一座承载千百年历史的城,所以更让人接受不了这千百年来的情感。
他的宽敞有时带给人太多的漂泊感。
同时,也给人带来太多的坚强。
它或许真的已经疲惫了。
夜色中的北京像一片大海。默然的翻滚着,承载着宝藏与沉船。默然的翻滚着,隔着岁月悠长,载着凄美平凡。我在这海上眺望着眺望着,不知自己何时会疲倦,不知哪里是尽头,那就,我想,到灯塔去吧。以眼泪,以沉默。
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北京。
但我对北京有一种很深的情感,也可能和很多的中国人一样。
北京,
就像一个孩子,也反射着我们每个中国人。
它有着很多很多的缺点,但它还在保持着真实。
这座城,透漏的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骨子里透漏的坚韧。
宋冬野的安河桥
让我再看你一遍
从南到北
像是被五环路蒙住的双眼
请你再讲一遍
关于那天
抱着盒子的姑娘
和擦汗的男人
我知道 那些夏天
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
代替梦想的也只能是勉为其难
我知道 吹过的牛逼
也会随青春一笑了之
让我困在城市里
纪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