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书来读,读得我笑容上脸、馋涎欲滴!
挑两个特别印象深刻的吃食来写写吧,这两样食物我都常常吃到,又非常喜欢。
先来说说我爱的栗子。尤其是到冬天,北京街边的糖炒栗子格外诱人。栗子不求大,皮薄、甘甜的为好。我常常路过时都忍不住买上个一斤、半斤刚出锅的,趁热解馋。可看到先生开头的一段文字,我真是在地铁上都乐出声来:
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作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
我也觉得,这些可爱的坚果那么难剥皮,都是为了对付松鼠的,哈哈哈。尤其是松子,本来生在像塔一样的松果里就已经被保护得很不错了,偏偏还要再长一层极坚硬的壳。每每吃松子时,费半天劲才能吃到那么一点点香甜的肉。这还不算,剥的时候力道稍大肉就碎了。要不是为了对付松鼠,怎会长得这么麻烦!
再来说说豆腐。我极爱豆腐,几乎除了凉拌豆腐外,各种做法都喜欢。我小时候总听爸爸讲他们插队的时候,和生产队一起做豆腐,感觉这东西很神奇。开始我只喜欢吃石膏点的老豆腐,后来慢慢地觉得盐卤豆腐的味道也不错,主要看怎么烹调啦。比如,麻婆豆腐我就觉得用盐卤豆腐做出来更香,而西红柿豆腐则是石膏豆腐更胜一筹啦。
看这书以前,我一直认为,用西红柿炒豆腐的做法,是我爸发明的,哈哈哈。因为无论是在饭店,还是去朋友家做客,我几乎“采访”过很多人,他们都没有听说过豆腐还能与西红柿同炒。每每这时,我都在心中大呼,“你们真是错失了一大美味呀!”哈哈。可先生显然是吃过的,书中是这样写的:
不加酱油而用盐,与番茄同炒,即为番茄炒豆腐。番茄须烫过,撕去皮,炒至成酱,番茄汁渗入豆腐,乃佳。
就是这个做法,真的非常好吃呢!可能是豆腐总给我一种神秘之感,所以我就格外关注它。记得第一遍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时候,我就对某一集中的徽州毛豆腐印象格外深刻,发誓一定要去尝一尝。白白的豆腐块是用酸水点制的,所以在温度适宜的豆腐坊里,就长出了白白的长毛,特别可爱。这在书中先生也有提到:
在安徽屯溪吃过霉豆腐,长条豆腐,长了二寸长的白色的绒毛,在平底锅中煎熟,蘸酱油辣椒青蒜吃。凡到屯溪者,都要去尝尝。
其实以前北京地安门商场附近,有一家街边小铺的“炸臭豆腐”格外好吃。不是湖南的那种灰色的臭豆腐,而是白白的豆腐,炸出来成诱人的金黄色。再配上他们家独特的酱汁蘸着吃,那叫一个香呀!我有一个好朋友甚至还买了许多他家的半成品豆腐和酱料回家自己炸着吃,可见其味美的程度。可惜后来再去的时候,我竟发现这家店不见了。丢失了一个美味,好遗憾。
哎呀呀,写得我肚子都咕咕叫了。吃饭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