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野草》有感
郁达夫说“鲁迅的文章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的最为丰富最为伟大。”。短小精悍的寸头,冷峻刺人的目光,这是我打小就被课本灌输的有关于鲁迅的印象,但对于他的文字,当时的我却是真的不太懂,只觉得晦涩深奥,还要背诵,着实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第一次接触鲁迅是课本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的是他童年岁月的无忧,后来读了他的《致刘和珍君》、《野草》、《药》,愈发严肃与深刻,不禁感慨道不愧是被誉为一把刺人的匕首,他对社会状况与人性生存的形容与批判的话语到现在还在刺痛着人心,揪着你的领口,一阵一阵不曾停息……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当然其中也包括生死、爱恨、友仇等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概念。之所以选择《野草》来说,是因为在固定教育模式下成长的我,一直将野草看做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一样坚强,韧性的代言词,并不曾大胆的设想过其他方面的涵义。直到第一眼看见《野草》题辞中的一段话,“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心当时就被震了一下,暗暗记下了这不同寻常散文诗。很多人都说鲁迅的《野草》是他的作品中最难读懂的文字,当然,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散文诗,就肯定有一些诗的特性,有无数的意象,是难以理解的。这篇作品想象性强,大量用了梦境的描写,在《野草》的很多篇目的开始都是用“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我死了”、“我梦见我做了一个梦”这样的句子开头。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在那一个特殊的时期,鲁迅无法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他内心的感受,所以用了大量委婉的语言。
第一次就看被它文字的凝炼度和类似扒皮拆骨的悚人所震慑。比如《墓碣文》中死尸口唇不动,然而说的“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这句话是我细想后最令人头皮发麻的。虽然我最后并没有真正的读懂这片记录的奥义,但在收集资料后大概也了解到了一些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内心对前进道路上巨大羁绊的警惕和焦急痛苦。除了这篇以外,还有一篇的讽刺意味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立论》,一个很短也看似很轻松的小故事,但它所讽刺的范围一直到现在还具有影响力,鲁迅先生用犀利的笔对“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予以辛辣的讽刺。名家导读中说这篇的指向是针对师生以及那些逃避的“哈哈主义”的懦弱。我对面向师生这一概念的出现的理解并不透彻,但是对揭露和批判以后“哈哈主义”站不住脚这一观点十分赞同,同时这也警惕了我自己莫要落入“哈哈主义”暂时的社会趋同中。
关于《野草》,我是有过第二次的阅读的,不同于第一次的目光仅仅停留在他遣词造句的不同凡响上,这一次更加关注于他嵌入的思想精髓。《野草》这一散文诗的结集最深刻的表现着鲁迅在革命过程中悲观绝望,矛盾愤慨的心情。我想之所以如此悲观大概是因为他所接触到的革命现实恰恰与所希望的相反。之所以痛苦,大概是因为中国当时社会所展现的黑暗令人扼腕。但是,所有苦难之处都有抗争的声音。自然,《野草》也体现了处在黑暗现实中要求光明,努力抗争的人民愿望。比如《野草》中的《过客》讲的是一个不断前进的人半路迷路了,遇见了一位老人。前进者问他们前面是什么?老人说前面是坟,让他坐下来休息。而前进者说我明知道前面是坟地,但我仍要向前走,仍要努力奋斗,要反抗。这其实就是鲁迅表现在文中一种写作态度和他的一种精神风貌。
鲁迅曾说自己的《野草》是在夜间写成的,但他并不希望青年人看,那完全是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这点我十分赞同,一个人在白天和在夜间写作是不一样的。在白天,我们面对的形形色色的人,通常自己也是带着形形色色的面具与他们在打交道。而在晚上,特别是独处的时候,面具摘下了,自己也会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野草》就是在这样取下面具时候的所创作的。我觉得其实这是最具有鲁迅个性的一部作品,如果你想去了解真正的鲁迅,那么《野草》不失为一个好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