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火的电视剧《人世间》中,周家的三个孩子命运迥异:
大儿子北大毕业,步入仕途,成为了高级干部。
女儿北大毕业,专心做学问,成为了大学教师。
只有小儿子,书没读多少,更别提考大学了,当工人,打零工,拉三轮,开饭店,一辈子普通平凡。
父母过年带孩子串门,听到恭维大儿子当官娶了省长的女儿,大女儿做大学教授嫁了著名诗人,虚荣心爆棚受用得不得了。
从观众视角看,周家哥姐是光宗耀祖的人中龙凤,平庸小弟是最没出息的那一个。
可是,照顾父母一辈子的是他,替姐姐养育女儿的是他,家中遇到大小事务跑前跑后的也是他,这个家就是靠最不起眼的他来维系的。
小儿子一辈子生活在自卑中,拼命努力各种折腾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直到最后父亲终于说出:你是咱家三个孩子中我最满意的。他才释怀,两代人终于和解。
什么样的孩子才算优秀?
优秀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孩子在父母眼中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父母和孩子要如何才能真正地互相接纳?
一个人如何看到并发挥自己的价值去过一生?
这些问题不仅是看电视后才想到的,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那么容易轻易陷入单一的价值观:
成绩不好,啥好都没意义,成绩不好,那就不算优秀。
于是,我们就紧盯着孩子的成绩,稍有起伏落差,就紧张焦虑,各种比较,动不动就被“别人家的孩子”折磨得寝食难安。
孩子从早上6点睁眼到晚上12点睡觉,全部的内容就是学习,可是我们还是不放心,于是上补习班、周末补课、请家教、上网课、刷卷子、练口算……
孩子学习好了,分数上来了,名次提升了,我们才安心,才能吃饭香了,睡觉稳了,说话底气都足了。
父母还有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不逼孩子好好学习提高成绩,将来考不上大学没有好工作,怎么生存呢?
每年有上千万考上大学的大学生,请问都有好工作了吗?都生存得很好了吗?
学习好考大学,是成人成才的条件之一,不是唯一条件。
学服装设计的中专生姜萍获得全球数学竞赛的大奖,算不算成才?
杭州萧山的职高生丁嘉俊发明“手推式绿篱机”大大提高修剪绿化的效率,申请到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算不算成才?
刘霞,被誉为中国第一女电焊工,37岁攻克世界顶尖的焊接技术,连德国专家都上门拜访,这算不算成才?
所以就算孩子学习不好,考不上985/211,人生也不是没有活出精彩的可能啊。
如果说学习是一种能力,那身体素质好算不算能力?运动能力出众算不算能力?温和善良接地气算不算能力?坚强坚韧能吃苦算不算能力?察言观色情商高算不算能力?待人接物落落大方算不算能力?
人要找到价值过好一生并不是只靠学习好就能实现的,没有人是全能全才的,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强有弱的,不是人人都必须有且只能有学习好这个能力的,我们要看到并承认这一点。
或许我们太狭隘了,太紧张,太焦虑,才无限放大了学习而忽略了其他?
再想一想,除了关注学习,有多少人注意关心孩子身心是否健康?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全?孩子的教养是否全面?孩子快乐吗?
只要孩子成绩好,这些都不是问题,这些都可以忽略,仿佛孩子就是一台精密的仪器,执行正确指令输出正确答案就可以了,至于是否需要全方位的构建、保养、维护、升级,那不需要考虑。父母常常忘了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感受感觉感情需要的。
当一个孩子只有学习好,而充满了人格短板,那注定也是走不远的。
那么多抑郁的,自闭的,进精神科的,还不足以让我们反思吗?
孩子成绩好不好,要动态地看,有的孩子早慧,有的晚熟,有的天生就是读书的料,有的却是后期在某些条件的触发下才显露出才华,大器晚成的多的是,爱因斯坦9岁话还说不利索,但不影响他后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哪能8岁就看到28岁的结果呢,养育孩子是需要耐心的,一辈子很长,急不来。
再说了,如果父母过分焦虑过分急功近利,反而可能打破孩子的成长节奏,导致抑郁、厌学、叛逆甚至“伤仲永”,最终得不偿失。
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纳他真实的样子,父母尽到自己的责任,该引导引导,该支持支持,如果天赋高,就给予资源好好培养,如果资质平平,那就顺其自然,让他身心健康,非要逼着孩子成龙成凤是难为自己也是为难孩子。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只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也足以应付正常的生活和社交,如果孩子还有其他的优点,比如:身体好、性格好、本分踏实、会看眼色会来事等等,他也极有可能在社会上适应得很好,找到合适的角色,过好自己的人生。
人生终究是他自己的,如果他自己满意开心,父母又有什么心不甘的呢?
优秀的上交国家造福社会,平凡的留给自己承欢膝下老有所依。
这么一想,孩子成绩不好,就没有那么焦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