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来自《钟杰班主任成长学院》课程群“与钟杰老师同行-2”。
最近听《钟杰班主任成长学院》,我有两个困惑:①我模仿钟老师的做法,调查了班里学生的需求,结果发现,孩子们普遍“无欲无求”,我该怎么办?②钟老师在课程里讲到“原则之内寸步不让”,如果学生违反了原则,除了打,还有其他什么严惩的方式吗?
虽然你提了两个问题,但只传递了一个信息:你感到彷徨、无助。你没有直接把内心的这种感受说出来,可能是你觉得不好意思说,可能是你觉得这种情绪不重要,也可能是,你没有看见自己的这种情绪。但更重要的是,我无法从这两个问题中,看出你感到彷徨、无助的真实原因。
你说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无欲无求”。你是如何调查的呢?你设计了哪些调查项目?调查结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真实情况?老师的调查方式、设计的调查项目,都可能影响调查的结果。比如,如果老师眼里只有学习成绩,他的调查项目就可能全都是跟学习相关的问题,调查结果自然也很容易偏向于学生不爱学习(如果班级学风很好,老师是不会做这种调查的,不是吗)。
你说学生“无欲无求”,依据是什么?哪些依据支持你做出这个判断的?一般来说,老师给学生贴上“无欲无求”的标签,往往都是因为学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或者是学生的表现没有达到老师的期待。老师的要求和期待与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需求不匹配,这再正常不过了,但老师因为没有去真正理解孩子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就给孩子扣上“无欲无求”的负面标签,错在老师。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换言之,人不可能是“无欲无求”的,即便有些学生真的表现出“无欲无求”的样子,背后一定有他的理由,有他的追求。
当你说出“如果学生违反了原则,除了打,还有其他什么严惩的方式吗?”这句话时,你这里所说的“原则”,与钟老师“原则之内寸步不让”中所指的原则,一定指代的是不一样的东西。真正的原则是个人、集体在表达或行事时所依据的准则或标准,它数量不会很多,表达应该非常清晰,有着很好的可执行性,轻易不变更。你所说的“原则”是什么呢?
今天还有一些家长和老师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当成教育孩子的原则,把“打孩子”当成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这些落后的旧观念、旧方法应当彻彻底底地扔进历史的垃圾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