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老师在心理学课里讲到:关系就是一切。人际关系饱满的人生命力更鲜活,人际关系匮乏的人生命力也弱。家庭关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正值2017年国庆节和中秋节期间,许多离家的人回家探亲。你的家庭关系维系好了吗?有滋养你吗?
对于我而言,当初选择留在一线城市组建自己的小家庭,时间久了,却也不得不面对与家乡人情的隔阂。所以,有时候真怀念小时候,怀念小城市里祖父辈与父母一辈之间随时可以来往互动,还有父母辈之间那种亲切的与邻里关系,而这些对于我是宝贵的奢求。这几年,我忙着工作,忙着应付老板,只有偶尔在周末或假期时才想起心底里留存的那份对父母的亏欠。
对于父母,过节短暂团聚并不能弥补子女不在身边的遗憾
以前有句话是:养儿防老。但对于选择留在一线城市的我们,面对逐渐老迈的父母,却不能时时刻刻陪在身边,提供支持。由于长久不在一起生活,互相不能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解决对方困难,让父母对我们心生小抱怨。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忙着照顾年幼的孩子成了我再次忽略父母的借口。这次过节回妈妈家,明显感受到她的心理“不平衡”,各种家事,让她心里聚集了许多烦恼,没有地方排解。如果能常常在她身边,一些安慰的话会是有用的;然而我并没有,只有这次回家,才让我感受得到她的孤单处境。
选择留在一线城市:哪里才是家?
以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有了下一代之后,就得面对哪里是家的问题。
还是这个假期,我们也带女儿回她爷爷奶奶家。由于平时极少回来,她对爷爷是生疏的。今天,两人对话。不到3岁的女儿说自己也有和爷爷一样的雨鞋。爷爷问:“你的雨鞋在哪呢?”女儿回答:“在家呢。”爷爷反复问:“这不是你的家吗?”孩子不说话。爷爷:“哪这是哪呀?”孩子的回答是这座城市的名。
我听了心里一丝心酸。对于父母辈,他们希望这里就是他们孩子、孩子的孩子的家,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生活的城市才是家,而这里更像在做客。包括老家的各种红白喜事等人情往来,都由父母代劳了,他们对我们也是报喜不报忧。
选择留在一线城市:年轻人只能独自面对各种现实
既然我选择在另一个城市奋斗,就得承担与父母不在一起的各种现实问题。比如,有孩子的人都知道,照顾小孩子是一项很辛苦的事情,没有老人的支持是绝对不行的。如果我们生活在小城市,父母随便遛个弯就可以过来一趟,帮忙照看一下。在大城市,远方年迈的父母无法适应新环境长期居住,就只能靠育儿嫂或保姆协助,而好的育儿嫂又是如此难找,我周围许多女性朋友最终只好选择放弃自己的工作,亲自带孩子。
反思
总之,短暂的相聚并不能代替长久的相互扶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上一辈人愿意在晚年安享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我们这一辈人则愿意选择大城市的快速生活方式,这就是这个时代变迁下的现状。我们能做的是常回家看看,多视频沟通,不要让亲情变得寡淡。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里说:“无回应之地,既是绝境。无论是否有时间和地域的隔阂,只要有回应,就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