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读第九期,谢谢你的到来。本期解读,《人生十二法则》。
本书所标注的分类,人生哲学。哲学和心理学的书籍,都比较难以读懂,比如,我先前也读过一本《赢家法则》。而我解读本书的原因,除了对于有序生活的渴望,更是由于本书有效整合了新知和千年留存。还有一点,是我个人化的。两个月以前,我被“训诫”,被定义“意义没有意义”;所以当我看到本书目录的法则七,就确信本书一定会让我有所收获——苏格拉底的选择:追求意义,拒绝苟且。
那么,我们就从苏格拉底开始,领略本书。
1、第一部分: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面临家乡雅典对自己的审判: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保持对意义和真理的追求,放弃辩护、拒绝逃亡,最终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其实苏格拉底的选择,蕴含着一个深刻的意义。如何放弃才能更好地拥有?
人类历史中,行动优先于思想的出现。而在思想出现之前,行动中也一直有价值未被识别。所以“延迟满足会使人成功”的结论,也迟了数千年才出现。接下去,问题就来了:如何选择,才可以让成功最大化,而最大的牺牲和最好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你需要放下当前的预设和执念,甚至需要牺牲你最在乎的东西,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潜力,而不是始终停滞不前。
那么如何放下执念呢?接下去,是一个捕捉猴子的古老故事。一个装满石子的大的窄口瓶。大把食物放在瓶中,附近撒些食物吸引猴子。猴子来了以后,会伸手到瓶中抓取食物。但因为握着食物,手没法从瓶中抽出来。除非松手,放弃已经拥有。故事是告诉我们:放弃部分以保全整体。
如何牺牲最在乎呢?什么才是最大的牺牲?书中给出了一个较为清楚的概念:对个人来说极为重要和无法割舍的东西。而终极牺牲又是什么?牺牲孩子和牺牲自我,是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
苏格拉底作出的就是一种终极牺牲:为了减轻世间痛苦、完善存在缺陷,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只有发现了当下努力和未来回报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后,我们才敢于践行“延迟满足”。勇于制定社会契约,控制当下冲动,方便未来获得奖励。
契约让我们放心地储存当下的工作结果,如此一来,我们才更愿意花时间学会储存和分享。
而更大牺牲是否等同于更好未来,其中包含两个根本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应该被牺牲?小牺牲解决小问题,大牺牲解决大问题。
第二个问题,如何牺牲?在确认了“牺牲改善未来”的基本原则以后,问题就会变成,原则的意义和底线是什么;在所有可能的牺牲里,最大、最有效和最令人满意的牺牲是什么,最好的未来又会是怎样的。
可是,更大牺牲并不一定会有更好未来,很难解释为什么。
延迟满足,与我们古老的动物本能,有着直接冲突。所以,延迟满足的前提,是确保延迟行为在未来得到奖励。
那么,究竟该要如何实现?看一个动物到人的发展历程。首先,猎杀剩余,保存食物的偶然行为,使人们发现了延迟的价值。接着,由于一个人没法吃完,也无法保存太久,于是有了分享,触发了交换关系的出现。社会契约因而形成。
分享的本质是交换。从没有到有,再到慷慨分享自己拥有,最后因慷慨分享而广为人知。
你应该坚持练习奉献和分享,直到习以为常,然后你的生活就会幸福顺利。
现代“自我”的概念,是说,“我”是“有意识和有思想的存在”。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将思考视为进化过程理所当然的的延伸。人类开始思考,从而成功地区别了无法思考的生物。
如果你自律,并且愿意为了未来牺牲当下,那么你就能让现实变得对你有利。
但如何最好地实现呢?答案就是,承认痛苦的真实性。
秉持关于善的人生准则:我会尽我所能地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如此,就能在自己的道德金字塔顶端,放置一系列意在改善存在的预设和行动。
将改善世界作为终极价值,体会越发深刻的意义感。承担责任,主动传播。
2、第二部分:龙虾故事
其实作者在本书的一开始,就大讲特讲龙虾的故事。
龙虾的争端解决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战而退。通过比较钳子的大小和喷射液体,看出自己处在劣势。如果势均力敌,则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攻守拉锯。抽打触须,钳子收起,一只前进,另一只后退。如果僵持不下,进入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凶猛攻击。伸出钳子,互相扭打,试图将对方掀翻。如果双方都无法掀翻对方,则进入第四阶段。第四阶段:致命攻击。用钳子夹住对方的腿、触须等其他暴露的脆弱部位,试图将其撕扯下来。此时,通常胜负已分。
战败的龙虾,接下来会失去斗志。在事业或者情感上经历过重大失败的任何人,都可以理解龙虾的挫败感。
战败的龙虾预备再战的时候,通常失败的概率更大。这是证明了“赢家通吃”原则。
人类社会中,在财富方面,世界上最富有的85个人所拥有的财富,等同于最贫穷的35亿人所拥有的总和。背后的原则被称为普赖斯定律(Price’s law),解释了财富分布上的适用性,放诸四海而皆准。
人类大脑的根基处,隐藏有一个古老的“计算器”,自动评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从高到低,用1-10来表示。如果你的地位是最高的1。如果你是男性,则可以选择最好的住所和最棒的食物,并拥有无限的异性资源;女性也同样,则拥有无尽高质量的追求者。
这个古老“计算器”的作用,先是随时观察他人对待你的方式,接着决定你的价值,为你分配地位。一旦你没什么价值,就会限制血清素的分泌,让你对负面事件产生更强烈的反应。
一旦你受困于支配等级“计算器”,你将会像一只失败的龙虾,垂头丧气不可自拔。血清素分泌严重不足,更容易焦虑和难过,不敢维护自己,在住所、食物和异性等资源上,陷入严重匮乏。
这时候,就需要你在自己的主观世界创造正向循环。肢体语言可以表达情绪,并且甚至还有放大和抑制情绪的作用。比如调整面部表情,做出悲伤的样子,你会感到更加悲伤;做出快乐,你也会感到更加快乐。所以笔直站立,可以让人直面人生重负,同时转变神经系统。
谨慎对待你的体态,别再低头徘徊。说你所想,追你所求,这是你和他人同样拥有的权利。挺胸迈步,直视前方,敢于冒险,这样你的神经同路才能充满急需的血清素。
3、第三部分:作者故事
本书的作者乔丹·彼得森,出生于加拿大北部小镇费尔维尤(Fairview)。小镇仅有3000多名居民,最近城市在650公里开外,冬季长达5个月。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匮乏的生活。
所以乔丹说自己的青春,是荒芜青春:成天不知道做什么,开车四处游荡,参加派对;也有着充满创造力,内心却充斥着愤怒、怨恨和绝望的朋友。过早地变得消极厌世、抗拒责任。
所以他选择了离开,不断认识有志向、志同道合的的新伙伴。彻底摆脱自己的过去。陷在旧生活里,很难摆脱原有的生活轨迹。
当生活向前推进的时候,你会陷入暂时的混乱,这虽然会给你带来压力,但同时也会让你产生新的希望。
但还是有困扰,存留在他的新生活。先前提到的朋友的表弟艾德来访,让乔丹看到一个事实。艾德已经是失落、颓废,大麻成瘾的样子。这让作者深刻反思,并触发主动选择:放弃损友。
因此他提出了以下观点:乐于助人不一定是美德。首先,区分目的。寻求帮助的个人,是真心需要帮助,还是借机利用提供帮助的人。其次,出于虚荣。拯救他人,也可能出于虚荣和自恋。
所以,不要盲目自我牺牲。要弄明白对方为何身处困境。也要认清一个默认假设:大多数人,会因为路途艰难而选择放弃。正确的做法:结束关系,到别处去,重新振作,最后以身作则、激励他人。
所以应该选择上进的朋友,建立互惠关系:学习善待自己和他人,谨慎的彼此鞭策,坚定对于未来的决心。选择优秀榜样,作为重大挑战,从而超越自己。因为上进的勇气,可以让自己发现当下不足,同时揭示未来希望。
无论是“精选”还是“节选”,都不足以表达本书的所有(先前说了哲学书都太难)。我只能说,这是我当下的所有收获。
三个故事,分别代表了本书的其中三个法则。它们分别是:追求意义、笔直站立、放弃损友。
祝各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早日成为自己的苏格拉底。谢谢大家。
以下,是下期解读的书,欢迎大家共同阅读。
作者
作者简介:达米泰亚,作词人,思维导图痴迷者,快速阅读授权讲师。自诩为中国二十一世纪最好的现代诗诗人,著有未发表诗集《最后的情诗》。追求极简生活,盼有朝一日,生活只剩阅读和写作。人生愿景:以学术心/艺术心,为文化创造和传播,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