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从历史中走来,千年之路,风尘仆仆,不明事理之人的想象中,他不过是一个古代著名文人。可是苏东坡身上究竟有多少值得探寻的地方?如果将苏轼比作一件古文物,那么他将是无价之宝。
苏轼曾辗转数地,汴京一向是他惧怕的大本营。一纸宫内诏书甚至可以要了他的命。他经历的是世人无法猜想的旅途艰辛,但是他的内心更令人难以琢磨,因为无人可达。
他在黄州务过农,做过肉,泛过舟,忽来兴致就挥笔赋词。过去的词只讲风花雪月男女爱情,苏东坡的出现完全扭转了前辈柳永的纪元。他的词随性,走心,是哲学,是画面,是自由,苏轼的诗词在哪儿,他的心就在哪儿。
苏轼寻访佛家精髓,结交一帮方丈、道士朋友,谈天说地,赋诗喝茶甚为欢喜;他寻访民间真情,结交一群农民朋友,乘夜色溜出城门在东坡饮酒观景,淋漓尽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百姓乞儿,他不要求奇遇知音,只求一寸天地。在各种荒蛮之地辗转多么不幸,但却能发现,苏东坡在哪儿,他的朋友就在哪儿。
苏东坡对生活的理解是现代人无法触及的,他乐观,他自豪,他啃羊骨头能肯出蟹味,他吃干面能发明出美食,他能即兴出猎“聊发少年狂”,他欢饮达旦仍不忘弟弟苏辙。他的心也曾波动,还好有赤壁的月光水色温暖。他从不写信给朋友说自己悲惨,逢糗事总不忘缀句“呵呵”。我想他也许从远古走来,因为他比常人多了解生活千万倍;也许他从智慧那里走来,他比常人拥有太多乐观心态。不知不觉,无声无息,他感染着千百代人直到现在。
曾经,他骄傲地宣称自己看透一切世事,他挥笔感慨“也无风雨也无晴”,然而,他从不会这样平庸至极苟且活下去。他胜利了,赢得了历史中真正的胜利,一代大家在历史中到底重生几回,谁也不知道。还未到风烛残年时他就曾乐观咏叹,虽不能长活在自然的山光水色中,但我现今用心享受,它们将永远接纳我,我会真正融入自然。
他做到了。他不仅将自己的心安置在了自然的美丽中,更把自己的名字长久地刻在了人世。一纸一笔一颗心,全世界都在努力追寻苏东坡的超凡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