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编辑器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写作、编辑的方便。
它极大地便于使用者调整自己的思路、修改具体的内容,不管这使用者是原创者还是复制、粘贴等编辑者。在纸质工具上,编辑、修改文档有时颇为麻烦,特别是变动比较大的时候。毕竟我们有时难以预料后面会想到什么,所以实在不知预先预留多大的空白,才可以供后面的新思绪加入。留多了浪费,留少了写不开。因此我们就看到很多作者的手稿充满了看上去乱七八糟的涂抹,常常除了作者和作者特别亲近的人之外,别人很难加以识别,读其手稿就像考古一样耗费时间和精力。
而有了电子文档编辑工具,作者就可以很容易添加、删减任何他想加以修改的部分。于是,作为读者的我们,看到的就只是作者的作品终稿了。作者方便了,我们也一下子看到了可能的精品。
可是,如此一来,我们就无法看到作者的思路了。我们好像被喂食了用很多精粮做成的饭菜,但我们无缘见识作者那复杂然而一定会于我们学习、模仿、加以改造有益的思路了。我们看到的最终产品,和我们听到的作者的自述,能给我们的,就比先前我们能看到作者思路的纸面表现时少了许多。
这的确会是有害的。第一,这增加了我们不必有、不该有的无由的敬畏和自卑。很久以前看到一个说法,说莫扎特就是天才中的天才,其手稿一字未改、一符未改,据他自己说,好像就是从记忆中直接记录下来他的创作。但后来又看到资料说,其实那是骗人的,实际上他真正的手稿也是修改、涂抹得很多,而所谓直接从脑海中的记忆中抄下来的说法,不过是要把他捧高,吹成天才中之天才而已。我倾向于相信后者。谁爱争论谁争论去吧。
看到伟大的作者也有那么多涂改,让我们多一些自信,并且多一些努力的方向和步骤,就是修改、修改、修改才可能臻于完美。
第二,这妨碍了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不能让我们站在作者的肩膀上继续往前、往上走。很多思路性的错误我们可能还是得自己去重犯,很多优秀的天才式的思路我们也无由模仿,因为我们只能看到最终的产品----那只会让我们赞叹然而找不出其所由来和构造的法宝。
好像有些云工具能随时保存草稿。自己也可以随时保存草稿,把每次修改的新东西分别另行命名存为二稿、三稿、四稿、五稿等等。但是,第一,我们没那么多时间和耐性每修改一处就另存一稿;第二,我们可能觉得那样太自恋了些,不就是一个小作文嘛,至于要搞得自己像个伟大的作家、要把手稿留给后世欣赏似的吗?可是,万一我们碰巧就是要成为伟大的作家呢?万一我们像鲁迅说的那样健忘,自己做父亲时忘了自己做孩子时的各种心思,各种在一个父亲看来可能是孩子的无理要求、然而这个父亲自己是个孩子的时候也有过那样的要求、实际上那可能是很自然并不无理的要求呢?就是说,万一我们自己的写作能力越来越高,当我们看到写作能力仍不是很高的人的作品时,我们会不会因为自己能力已提升到某个较高的境界时忘记了自己的历程而对后进者过于苛刻的指责呢?这可不是没发生过的事哦!很多领域都是对新生事物、对新创造者过分苛刻的。
当然,那样的问题可能也无法靠保存手稿去解决。毕竟,即便在能保存手稿的时代,也有很多人“悔其旧作”,并且更过分的是苛刻地“斥人新作”。
琢磨思路是极为有趣的事儿。如今我们大概只能从能看到的最终产品那里去琢磨思路了。省去了很多考究的功夫,也省去了很多琢磨的乐趣。有些思路我们永远无法见识了。就像我们能吃到越来越多的快餐,而做饭的美妙过程和手法,我们能见识到的种类或许也并不多了。
或许也不是吧。新的创造手法持续涌现?那倒很好。可如何继承以发展呢?优秀的就永远孤独存在,然后带入尘土?他人的分析,与原作者本身的想法,总是没那么容易一致的。
O����x�,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