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一个人静静地把《海边的曼切斯特》看完了。这是一部需要十分静心才能看完的电影。
这个电影很普通,普通到很多人会看着打瞌睡,而它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同样是失去三个孩子的父亲,《禁闭岛》把一个男人因为战争后遗症和家庭变故的刺激拍成了一部悬疑惊悚的电影,而这部电影却用平静温和的手法描述了一个男人的悲伤在平凡的日子里细水长流。它的平淡正像我们无数人生活的倒影。
男主且称呼他为李先生吧。
李先生本来有一个幸福安稳的家庭。一个漂亮的妻子,三个可爱的孩子。可是有次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孩子们葬身火海。
妻子无法原谅他,而他更无法原谅自己。离婚后,李先生开始了一种封闭自我的生活。他再也感受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始终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中。尽管他仍然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亲人一如既往。
为了忘记过去的伤痛,他选择了离开曼切斯特,来到波士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清洁工。他以为离开了伤心地就可以减轻或者告别痛苦。其实不然。痛苦是根植于内心的。它会随着我们的身体一起迁徙,不管我们去哪儿。除非我们自己放下。
圣经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李先生的三个孩子离世后,紧接着他最亲爱的哥哥又病逝。他不得不回到伤心地曼切斯特成为侄子的监护人,而他却在律师面前极力反对哥哥留下的这一遗嘱。并不是他不爱侄子,也不是他没有责任之心,而是他觉得自己很失败,曾经犯下那么大的错,他怕照顾不好侄子,他怕辜负了哥哥,他怕重蹈覆辙。
李先生的哥哥生前是知道他的伤痛的,也明白他不会接受这样的遗嘱安排,他的哥哥之所以要把孩子托付给他,是想给李先生一个重新振作的机会,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寻找到快乐和自信,不要沉湎于过去的不幸。
李先生始终紧闭着自己的心门,他不接纳新的感情,也不接受前妻的忏悔,甚至执意要将侄子带离曼切斯特去他现在所处的城市波士顿。
而侄子在面对父亲去世时,和李先生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态度。在父亲还未入土为安时,侄子便和女朋友们游戏人间,表面上似乎完全忘记了一个刚失去父亲的儿子应有的悲恸。实际上侄子只是把对父亲的思念埋藏在心底,刻意的压抑着。
这当然也不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人用悲伤虐待自己,有人用享乐麻痹自己。这都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在过度的快乐和痛苦中,人们总是很容易迷失自己。
痛苦不是靠忘记就能愈合的,而是要靠自己主动治愈。又或者说化解痛苦的方法便是在痛苦中去化解,而不是逃避。李先生身边的人都不同程度的走出了阴霾,过上了健康的生活,李先生的前妻再婚后重为人母饱含母性的慈爱,李先生的嫂子改掉酗酒的恶习成为一位优雅的女性,李先生的侄子也找到了生命为之努力的方向,唯有李先生依然是一个落魄的底层人士,苟且的活着。
李先生最终还是放弃了做侄子的监护人,把侄子托付给了他哥哥的好友。自己重新回到了波士顿。虽然他逃离了曼切斯特,而他的心永远都没有走出曼切斯特。他想用痛苦的方式来惩罚自己的一生。殊不知快乐的活着才是对死者最好的祭奠,才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前久看到一篇《亲爱的,对不起,我要和别人去结婚了》,作者的女友在汶川地震中香消玉损,他一直走不出失去挚爱的痛苦。九年多,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他也曾麻木的各种相亲,以为新的感情能抚平伤口。可是女友换了一茬又一茬,走肾的感情始终覆盖不了他的创伤。直到最后有一个女人十分欣赏他对逝去女友的痴情,愿意他的心底永远有一个她。而他也最终走出了那段悲伤。如果女友是爱他的,那么她在天之灵难道不希望他生活得更幸福吗?
白岩松说: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