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你是否会情不自禁地点点头,由衷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起码我是这样的。
《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是鱼樵的新书,通读全书,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个90后女作家之手。也许这本书不能告诉你,你是怎样一个人,存在哪些人性的弱点,但是以旁观者的角度,你能透过书中的每一个故事主角,看到自己的影子,更清晰地认知自己。也许这本书不能告诉你,你以后具体要向哪走,怎么走,但是至少能直击内心痛点,激发你的斗志,让你觉得必须要把握当下,做点什么,来改变自己。
1
从小到大的受教育经历,成长轨迹让我们已经习惯性地按照世俗的标准来评判自己。我们似乎更关注他人给予的评价,很少内省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小学至高中,苦读12载,我们被考试成绩绑架,最终只看“能不能考上好大学,读好专业”。大学毕业后,父母及他人只关心“你是否找到好工作”,当然好工作的标准也是世人的标准(公务员、事业单位、稳定高薪……)。毕业工作一两年,“你是否有个好老公/好老婆”,然后“你是否有个好儿子/好女儿”。后一阶段的成功会扭转前一阶段的失败,前一阶段的成功也不代表后一阶段的成功。你处于哪个阶段,就有哪个阶段的评价标准。人生各个阶段,无论是我们的长辈还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子女都会被世俗的标准所评价,循环往复,大多数人都是盲从这个标准,以达到这些标准来验证自己的成功。
我们不能否认,如果达到这些标准的某几项,或全部达到,有可能是成功的,但是也不一定是完全成功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生各个阶段,我们偶尔会不幸地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当我们不是世俗标准中的佼佼者,我们该怎么定位自己?
我是80后,很遗憾,我觉得自己是个没有梦想的人,我所有对自己的评价都是来源于世俗的标准和他人的评价,各个阶段,我都循规蹈矩。
奥苏泊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学习的外部动机。
学生时代循规蹈矩,至少还获得了自我的满足和他人的认可。但是工作不是所谓的好工作,甚至还是“剩女”,自己无法获得长辈和他人的认可,自己的内心也时长处于空虚、迷茫的状态。
《你有你的骄傲,我有我的自豪》很多人都知道“寸有所短,尺有所长”的道理,可还是习惯用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点比较,然后活生生被自己的自卑击败。我们变成了这样的自己,一个没有别人逼迫,也能自卑到极点的自己。好像我们从未成长,好像自己生来就是无用的。
可为什么总有人拿着别人的骄傲来惩罚自己?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都把自己幻想得很完美。我们希望每个方面都能拿得出手。我们想要的无穷无尽,这不仅来源于我们要求弥补自己身上天然的瑕疵,还源于我们内心隐藏的贪婪。除了追求完美外,这样的人还少不了另一个特点,那就是不能充分了解自己。很多人有一技傍身,可唯一不英明之处就在于定位不好自己,结果错失很多机会。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只是一味的模仿别人,向另一类人靠拢,最终只能是连自己都失去了。
可能不了解自己的人都相对浮躁,看到什么风向都要追着跑,跑着跑着步伐就乱了。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儿,软肋又是什么,怎样扬长避短,而非以卵击石。
2
时光使我们成为了这样的人:我们在现实中踽踽独行,和想象中的明媚渐行渐远。
我特别怀念大学时候心无旁骛的学习时光,也特别怀念毕业最初两年踏实努力的工作时光。那阵子顾虑的事情很少,想要的东西只不过是想获得学习的乐趣,想通过努力获得工作上的认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不再是简单快乐的自己,在意的事情越来越多。
当看到同期的同事比我更快晋升,获得更丰厚报酬时,我心里不平衡,内心却告知自己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强迫自己去看并没有什么兴趣的教育管理类图书,去参加各种公考、省考。但是没有坚定的目标,做什么都不能全身心投入。结果可想而知。
我曾经无数次的想要辞掉现在的工作,但是权衡利弊后,还是选择了留守。还自我安慰,尽管没什么发展但至少说的过去。其实只是恐惧变化。
我曾无数次的想要去旅行,去体验更丰富的生活,但是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里,每到周末都百无聊赖地宅在家里,还抱怨说生活没有乐趣。
我曾在下班路上,看到同事和妈妈手挽手去菜市场买菜,而羡慕的险些掉下眼泪。这样温暖的时光是我所渴望的。尽管在这个城市我已经生活了十余年,但是始终没有归属感。
我有很多问题,在无病呻吟中浪费时光,现在我想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试图在尝试改变。当然整个状态就变得更好。我很惊讶,鱼樵,一个90后的女孩,竟然已经在这么小的年纪懂得了这些道理,并能提出这些振聋发聩的建议。
《别让自己百无聊赖》追梦是人生第一要事。我争取不让自己闲下来,就能够越发强烈地感受忙碌的力量,这种力量执着地推进着梦想。
我记得最初的自己,就是那样单纯地想去远方,去看看大千世界,去触摸最远端的土壤。任何人都可以说我幼稚,但梦想不会。它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幼稚的是我们,对一个努努力就能实现的愿望说不可能,这是自欺欺人。
改变生活需要克服懒惰的强大惯性,新生活总有吸引力,有的时候却不足以促使我改变。只有显而易见的结果才能使我们讶异,令我们心底耸动,从而做出改变。
《心无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那为什么会心无归宿呢?最初,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完全没有主见,不过是随波逐流地追寻罢了。所以,我们常常身在北京,却心怀故乡,若身在故乡,又会念起北京的好。我们似乎永远不知足,又好像总是矛盾重重。那时我们是怕失去(流浪),现在我们是想得到(不甘现状)。等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投向心所梦想之地,而不是在熟悉的地方挣扎,那么,不甘寂寞又何妨?只要不是心在流浪。
《谁都不会是一无所有》其实,所有的失落都只在瞬间,瞬间过后,该在的还在,没有那么多一无所有,也没有那么多生命负重。谁都不会是一无所有,没那么凄惨,就别给自己设定悲剧剧情。悲喜之心只在自己,换个角度看,一切都没那么糟糕。
3、
当我们有了想要改变的意愿,我们一定要付诸行动。而且要持续努力,坚持下去。
以前,我一直叫嚷着减肥,今天少吃一一顿,明日加倍补回来。当去商场买衣服时,或其他场合受到刺激,我就又坚持一阵子。走在街上,看到比自己胖的,还觉得自己也还看得过去。抱着这样的心态减肥,我永远不可能减肥成功。我要减肥,只是口头说说,象征性地尝试一下,并没有坚定地去执行。
今年,我的体重到了自己不能忍受的程度,已经严重到自我讨厌的地步,我痛下决心,一定要减肥成功。每天我走路,少吃,并严格记录,现在终于有所成效。有时候,我们想做一件事,总是希望获得别人的监督,或者找个同伴一起,而且总是给自己不能坚持找各种理由。但是只有自己真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达到目的,外力只是辅助而已。
昨天跟一个朋友去参加秀域11周年活动,秀域的董事长李晓宁的状态令我羡慕,虽然她已经47岁了,但是看起来也就三十出头,能唱能跳,非常活跃。举手投足都非常优雅,她说,当你忘了年龄,年龄就会忘了你。无疑也是传达好心态的重要性。同时,她也指出女人要善于管理自己,好身材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不要破罐破摔。
《最长的距离是从说到做》因为有那么多人都在纸上谈兵,有那么多人把懒散活成了惯性。唯愿自己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把每步都走得扎扎实实,不必做了不说,但一定要说了必做。
《走慢些,让年轻追上你》也许有人习惯了终日窝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剥落青春的光华,给自己安上一副假面。但,苍老不等于成熟,逾越年龄并非好事。内心状若耄耋,生活便会粗糙莽撞,长此以往,你便会习惯有始无终,拖沓消沉,甚至如同行尸走肉。就像阿婆说的,无论经历过多少人间沧桑,人心不老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