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第三部《工厂》
分析阅读:
一、在谈些什么
在浙江南部的定期考察,见证了浙江丽水从山地变成一个新开发工业城镇的整个变迁过程,作者详细描写和记录了这个变化和身处其中的人们。
二、阅读摘要及心得
“几年前,我沿着长城废墟进行了第一次长途自驾游,一段段长城经过的农村正在逐渐逝去。我在三岔找到了一个家,因为我很想建立起跟现代农村的某种联系。到了浙江,我思考的则是未来。在中国的南方,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像高速公路那样迅速地改变着地区面貌:农田消失,工厂冒出来了,创业者、打工者涌进城来。”
在一个个经济奇迹发生的背后,有多少家庭个人的成长变化,再扩大一点,对乡村城市的格局也有着很大的改变力量。
“对中国的新兴城镇而言,前来报的头几批开路先锋具有很明显的局限性。而当美国的新兴城镇刚刚开始成型时,第一拨居民往往是商人和银行家,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律师。当人们还在住帐篷的时候,当地的第一份报纸已经刊印。最先修好的永久性建筑物一般是法庭和教堂。在当时,那的确是一个非常严酷的社会,不过,至少已经具有了早期意义上的社区和法律。然而,中国的新兴城镇里存在的,只有商业这一样东西。自由市场决定着发展初期的雏形,娱乐项目很快就出现了,却很少有社会组织现身此地。”
这种对比性描述展现出作者极强的观察整理概括能力,这也是建立在查阅大量材料,实地探访及良好语言组织能力的基础之上。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拓展的只是获得。关于城市建立的基本架构,确实没有社区、法律这是先行的概念。
“最让我为之一振的是那些个人主义的迹象——一些人据此摆脱了小村子里的群体思维模式,学会了自己拿主意,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可如果要把他们个人的经验教训用来解决社会层面上的问题,还需要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也许,最终的动机还在于经济——我常常感觉到,中国需要发展到某个点上,让中产阶级和上层人士都感觉到,这样的体系对他们获得成功已经形成了障碍。”
对于这种命题的理解或者解读使我有一种无力感,但在阅读中可以体会却不能准确表达。梁文道说,作者之所以可以洞察中国作家写不出的看不出的东西——或者说见解深度——的原因是,他作为一个外国人,可以跳脱出环境看到身处其中的人看不清的现象,没有一个既定的观念和判断,所以在平铺直叙不疾不徐的记录中,没有着急下结论,但从读者的角度,都已经清晰呈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