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文质教育研究院主办的新父母成长训练营第一期四年级成长营举行了简单的结营仪式,作为领着大家一起学习、共读的导师,我顺利地完成了两个星期的导读,算是正式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这项任务是我事先给自己布置的暑假作业之一,因为喜欢思考家庭教育问题,所以暑假开始的时候,一看到教育研究院招募共读导师,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选择了四年级作为导读年级。
因为要完成这项作业,我把《四年级的孩子》这本书随时带在身上,回老家陪伴父母的十二天里,我坚持每天阅读、做笔记,为导读做准备。在确定了共读的时间以后,我退了原来的车票,提前一天回到了深圳,因为爸爸妈妈家里没有电脑,没有单独的书房,我无法安安静静地思考这项工作。
按照研究院的设计,我们这次的参与共读的家长不多,都是一些热爱阅读、寻求改变的家长,他们事先已经购买了书籍,开始了阅读。我们的任务是领着他们一起分章节阅读,周一到周四晚上八点半把导读的内容以音频的形式发送到共读群,再与群里的家长一起交流,周五晚上则进行答疑。
在活动开始前,研究院负责此次活动的魏老师就组织大家召开过线上讨论,对共读的形式、时长等问题进行讨论,大家纷纷发表意见,达成共识以后,研究院才开始宣传。在讨论的时候,大家都意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难度,真正做起来更体会到确实不容易,周一到周四晚上十五分钟的分享导读,按每分钟200字的语速,需要每天完成3000字左右的稿子,然后再录成音频,周五晚上的答疑,研究院的助教会筛选出两个突出的问题由我们解答,说实话,我们目前还做不到像张文质老师那样信手拈来,只能提前做准备,同样也不容易。
群里的家长来自全国各地,大家没有任何了解,面对这样的群体,如何带着他们一起阅读?怎么样才能让大家在我的导读以后对书本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我经过反复思考以后对这次的导读活动有了自己的思考,我想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与家长们一起探寻孩子教育问题的根源,尽可能地将文本内容串联起来,再结合我自己的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确定了这样的导读思路以后,我也基本上确定了自己这两周的工作安排:反复阅读本章节内容,提炼主要观点,形成自己的思路,组织文字,制作课件(这是我为了提炼文稿内容自己增加的工作),录制音频,力求至少提前一天完成任务。
虽然导读思路很清晰,但是真正落实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在反复阅读、提炼观点之后,通常我就能形成自己的基本思路,但是有时候,再读一遍文字,又会推翻前一次的思路,只为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文稿的组织既不能简单地照搬书本内容(那样与自行阅读有什么两样?),又不能脱离书本内容,还不能只是带着大家走马观花,所以文稿的内容就必须仔细琢磨了;最后,就算文稿已经确定,录制十五分钟左右的音频也是不容易的,既要流畅自然,又要让大家有现场感,还得是轻松愉快的,最好还能不出任何错误,这不仅要求对稿子非常熟悉,还要能做到十五分钟的讲述准确、不卡壳。因为这样,有的时候往往要录上几遍。
但是这些,我都坚持下来了,尽管因为阅读、写稿子需要长时间的久坐,让我原本就不太好的腰椎比以前疼得厉害了,尽管因为心里总记挂这件事情几乎在家里闭关,哪里也没有去,但是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通过这样的精读、细读,我对书中的内容了解更深入了;通过这样的共读,我在导读压力带来的动力下,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更深刻了;通过这样的导读,我也感受到自己录制音频的时候语气更自然了;通过这样的共读,我还从很多家长身上感受到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感受到了他们善于反思、勇于改变、乐于实践的品质;通过这次的共读,我得到了群里的家长们的启发与鼓励,从他们那里感受到了力量;当然,通过这次共读,我也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尽管不容易,但是我坚持下来了,还算完满地完成了任务。
至此,我的暑假作业又完成了一项,接下来,暑假还有半个月,继续加油,力求早日完成所有暑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