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生命不在伟大的思考中,而是在一次次真实的碰触与联结中。
最近很喜欢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情绪上的低落所致。恰巧读到武志红老师《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顿时觉得与我心有戚戚焉。
该书分为四部分,从孤独、自恋、成长和梦想四个维度来阐述和我们自己的对话。大致提纲如上述思维导图。
孤独
原来我们真正需要处理的,是内在的敌意与对自己的不接纳。除非真正享受孤独,否则,务必打开心门,走出去。在关系中,在互动中,人的心性才会得到真正的修炼。
极致的完美主义和孤独的“我”联系在一起。哪怕关系中的残缺,也要胜过孤独中的完美。关系中的累是可以通过休息来恢复的,而孤独中的累却无法通过休息来恢复。
无论我们是完美的还是不完美的,无论我们喜爱热闹还是享受安静,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我们会常常深陷孤独之中。这为我们套上孤独枷锁的并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陷入孤独之中,我们就会误以为我们摆脱了所用因关系而产生的烦恼。
事实上,我们作为孩子而出生,作为父母孕育子女,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处于关系之中。我们所谓的孤独只是内心假想的孤独。当然我们也确实可能会有某个时段内心或者躯体处于孤独之中,但我们从未生活在真空之中。
而在这种种关系之中,最好的状态是,夫妻关系是家里的核心。当秉持这个规则时,夫妻关系可以称为家里的定海神针。
没有一个爱的人在心里,自我必是涣散的。爱,就是自我的聚心力。爱的本质是被“看见”。沟通,是让我们从孤独的想象世界进入现实世界的桥梁。
自恋
自恋,是试图将别人纳入自己的体系;爱人,是愿意将自己纳入对方的体系;真爱,是两个人走出各自的体系而相遇。
自恋包括健康自恋和全能自恋。全能自恋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焦虑乃至日常焦虑的程度。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一种急迫感,就好像被什么追赶似的。追赶我们的,像是死神,脚步稍慢一点,就会被死神逮住,然后被杀掉。
最好的帮助是增强对方的健康自恋。自恋活在想象的世界里,这是婴儿的思维模式,总误以为自己是神,渴望世界能够积极回应自己的各种原始渴望。
宅在自己的世界里,自闭式的孤独,总伴随着头脑的妄动。并且,头脑的妄动是为了抗拒对联结的渴望,这就导致了累。
拖延是孤独灵魂的必然表现。最累的人,是什么都不做的人。有意义的忙,是自我疗愈的一种方法。
成长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他人的感觉而构建。
自我是一切的开始。积极的行为,是因为我说了算;而消极的行为,只因为你说了算,而我不能失去自我。
所谓成长便是找到真实的自我,自我感觉,自我觉知,当我们是在体验生活,而不是想象生活,我们就是在成长了。
梦想
最重要的自由,甚至可以说自由的真谛,是战胜内心的恐惧,拥抱内在的黑暗后呈现出的一种状态。约瑟夫·坎贝尔将这个历程称为“英雄之旅”。 人一行动,就有破绽。行动多的,就破绽百出。然而,破绽百出的英雄,还是英雄。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聆听内在的声音,“负能量”也需要表达。我们的梦想不一定是英雄之旅,但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除非你能清楚地知道你的生命感觉,否则你真不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
即使是梦想,也应该让事情在现实中完成,而不是在想象中生灭。怀揣梦想,寻找生命的真谛,也收获不一样的明天。
总结
武志红老师的书,每一句话都值得推敲,每一句话都富有哲理,耐人寻味。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任何一本书都需要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批判的思维去解读。
该书娓娓道来,让我们和自己谈心,审视自己,走出孤独,保有健康的自恋,逐步成长,成就梦想。
但是该书四部分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晰,就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融合。那么四部分的主题词有没有更合适的呢?或者行文顺序是否需要调整呢?抛砖引玉,希望能听到不同的见解。因为初读此书,泛泛读之,待到再次详读,想必会有不同的体悟。
齐帆齐第2期28天,第20篇156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