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语思维,浅谈一些个人看法
近些年来,不少朋友都在讨论如何建立外语思维,如英语思维,日语思维等等,也有不少同学也在刻苦练习,试图早日实现它,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外语思维呢?
关于这一点,已有不少专业书刊做过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本人只想通过一些个人的不完全的体会,谈谈一些浅显认识,供大家参考。
相信学过外语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朋友会有以下相似体会,当有时事情紧急或精力高度集中时,或有时过于散漫时,这时情况下,当你说外语或听外语时,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你在说外语或在听外语,而当你回过神来,你会惊奇的发现,你在使用外语。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也无规律,偶而有时出现,可遇不可求,我想这种情况可能是传说中的外语思维,因为你的表达语言和你的思维语言直接接轨,无需母语过渡。
不管专家如何表述,我理解的外语思维的标准之一就是表达语言和思维语言是否能直接对接,其直接对接程度决定了外语思维建立的程度。一般来说,母语和其思维语言是直接对接的,换句话说,我们都是用母语思考的,而我们的外语能力是后天取得的,它多少需要母语转换,随着外语能力的提高,其转换速度和频率也会加快,但只要它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母语过渡,我们就不能断定我们已经建立了外语思维,即使个别时候,在特定情况下,我们能感受外语和思维语言直接对接的魅力,但只要这种情形是个别的,不规律的,难以掌握的,我们也不能说我们已经建立了外语思维。
关于思维语言和表达语言直接对接的提法,对一些朋友来说也许难以理解,我们不妨举个例子,用电脑操作系统来说明。相信绝大多数朋友都熟悉电脑,对电脑来说,无论它表现得多么地智能,其实质也不过是一些硬件的组合,首先,CPU的的工作是靠机器语言的(就是指令集,ISA),机器语言是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和执行的一种机器指令的集合。它是计算机的设计者通过计算机的硬件结构赋予计算机的操作功能。但是二进制代码使用起来太费劲了,于是后来就在其基础上发展出汇编语言,但是汇编依然看起来不直观,于是最终就出现了现代编程所采用的高级语言。这是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发展。有了编程语言,按说就可以使这些机器为我们所用了。实际上却没那么简单。首先每做一件事,都要重复编一大堆的操作程序,工作量很大。其次,使用计算机的人,大多数都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不必谈编程了,只要操作步骤复杂一点,大都要抵制。所以,还需要一个操作系统,将复杂的操作留给自己,把简单的操作,呈现给用户。这就是电脑的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从其定义来讲,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是直接运行在“裸机”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任何其他软件都必须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才能运行。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同时也是计算机硬件和其他软件的接口。复杂问题简单化,如果我们能把母语视为自己大脑里的操作系统,那么,我们的母语如同电脑操作系统一样,是外界信息与内在信息的接口,换句话说,是外在刺激如视觉,听觉等和内在反应如情感,思考等的接口。
这样一来,我们的外语学习过程就如同我们在电脑操作系统上安装应用程序一样,其实是在我们母语系统上安装目标外语应用软件,它实际上是通过我们的母语系统来解读并和我们的大脑对接的。一个人,无论他的外语能力有多高,他的表达方式和外国人多么类似,如果他的外语不能和他的情感产生直接联系(共鸣),或者说,他的外语不能和他的思维产生直接联系,换句话说,如果他的思维语言,情感语言依然是母语的话,我们很难说他已经建立了或具备了外语思维。
当前,很多朋友强调的外语思维大多局限在表达方式方面,其实表达方式只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我们知道,对任何事来说,往往,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既内在的情感联系和内在的思维语言,如果这点不能成立,那么,所谓的外语思维其实可推敲之处甚多。进一步讲,一个人的内在情感和内在思维和其成长环境和成长历程是息息相关的,是很难取代和复制的,从这个角度说,真正的外语思维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如同我们说我们是中国人,或者说我们是中式思维,这种说法,并不主要指我们中国话说的多地道,而是主要指我们都有颗中国心,而这个中国心主要是来自我们的成长环境和成长国度,来自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价值观等,它是长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也不是练出来的。
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尤其是对成年外语学习者来说,一旦错过了人生成长中的某些语言学习的关键阶段,不要谈外语思维方式,就是外语能力的熟练掌握都会有一定难度。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建立外语思维方式,而是为了有用或是有益身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我们从外语学习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或者得到了快乐和进步,有益了身心,都是值得肯定的。无论有无外语思维能力,只要外语这个应用程序能够在我们大脑中正常运转,能够为己所有,为己所用,都是值得庆贺的,也是值得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