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我吐槽,感觉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生活技能不行、挣钱不多、脾气越来越大、冷漠……”她爱人我认识,挺实在、和善也踏实的一个知识分子。我觉得不至于,一直努力试图宽慰她。突然她说,你知道吗,他的通讯录、微信圈、生活中,常常有很多的异性朋友。和她们经常互动、还私信,难过了会安慰、有事了会热心帮忙……简直 “人尽可夫”!我要是说啥,他还理直气壮的说我小心眼、无理取闹、思想邪恶,他们就只是好朋友而已。
隔着屏幕我也能感觉到她的郁闷和被无视的心寒、失望。泰戈尔说: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男人有了分寸感,女人才有安全感。这样的行为很典型的就是贾宝玉,共情能力强、重感情是好事,但是缺乏分寸感,也会给别人一种错觉,让爱他的人看不透他到底爱谁,让不爱他的人感到困惑,把他的热心误以为是好感。他擅于发现姑娘们的美,他的喜欢来得快去的也快,但其实他的心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他最爱的是自己。他也不是不懂分寸,只不过是不愿尊重男女有别的界限感,也喜欢这种感觉罢了。人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很讲究礼尚往来的,这种多情很难获得长久的深情。
因为工作或者学习的关系,我们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和异性接触的机会。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出现,也给交流带来更多的可能和便捷。异性交往的问题,倒也不至于一刀切,也不现实。但如何去察觉和分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应该把握怎样的分寸才是合适的界限感?很多人对此并不是很清楚,包括之前的自己。很多人也因为无心之错,自己和家人经历了不必要的痛苦和矛盾。
能够成为朋友的人一定是互相认同、有欣赏点的人,恋人很多就是从做朋友开始的。但友情和爱情的区别应该就在于有没有好感、倾慕的成分,因为两个人的结合就是源于对彼此的认同、吸引和崇拜。不妨一起试着来分析、察觉一些蛛丝马迹。
1.莫名的感兴趣 忍不住去关注
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身就是喜欢才有的情绪。对一个人好奇,千方百计的想打听他的事情、想了解对方的个性特长、兴趣盖好、家庭成员等;也非常积极主动的获得对方更多的联系方式,忍不住关注他各种社交圈的一举一动。都是因为在乎一个人,才会莫名其妙的牵挂。
闲暇时间,朋友圈的动态能点赞就很不错了,还会互相评论的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关系。如果你非常关注他的每一条动态,条条都想点赞,还愿意花时间、费心思去评论和互动,那说明在你心中已经是很重要的人了。
2.频繁的私下联系
人们都说,感情是聊出来的。确实,分享本身就是一种让对方融入自己日常生活的方式,加深双方了解的同时,无形中也拉进了两个人的距离,感情也不知不觉的逐渐升温。
因为对于普通的异性朋友,除了因工作、学习等事情寻求帮忙,是不太会经常联系的。即便偶尔间聊天,说话也比较客套礼貌,聊的话题都很浅。现在生活节奏很快,每个人都很忙碌,细想想,能让我们还有精力去聊天的异性,能有几个?所以只有潜意识的记挂对方,才会挤出时间。如果两个人即便简单的闲聊也不会觉得枯燥,越聊越投机,大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可能就开始存在精神慰藉的成分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聊着聊着,渐渐就有了情绪上的相互依赖。当然,每个人对于频度的标准都不一样,那就看在你的联系人里,谁和你非工作性的互动最多?
3.言语的随意、亲近
只有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我们才是放松的。潜意识的你知道,不管自己说什么,对方都不会真的生气,也不会影响彼此的关系。所以你才敢肆无忌惮的说话、开玩笑,甚至贬损对方。
从彼此的称呼上,也可以看出关系是生疏还是亲近。不熟悉的人,在称呼上往往老实本分,常常直呼其名,最多也只用大家公认的昵称。熟络起来的两个人,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可能就会有属于两个人的昵称,因为之所以叫“昵称”,一定有亲近的意味。也可能不经意间,说话时就会带有撒娇的语气,不论男女。
4.无意识的多方面接近:想法、兴趣……
爱情产生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为了达到双方更多的匹配和共鸣,会不知不觉的在认知上、兴趣上、实力上等方面靠近,不由自主的去拉近彼此的距离。
因为信任、倾慕,会经常认同你的看法。接触和你一样的爱好,并频频展现自己类似的特长,还可能会改变自己长期以来的恶习。总之,在个人的人生方向、个人价值、生活习惯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模仿和借鉴。
5.想要逗你开心
取悦也是情感中很重要的一个表现。他即便自己情绪低落,但也会努力用自己的方式逗你开心,有时候是捉弄、有时候是嫌弃、有时候是调侃。因为面对你的时候,他卸下了所有的防备;因为不把你当外人,会用这种善意的、带有爱意的方式调侃。而对方如果是普通朋友关系,对于这种肆无忌惮的反应一定会很生气,觉得对方说话情商太低、对自己的不尊重,严重的可能直接拉黑了。
所有的感情始于好感,长于相处。最初一定不是爱的模式和状态,只是一些喜欢、好感、聊得来。接触多了,有了熟悉和了解,也有了懂得和信任,好感和默契也将逐步叠加和抬升,也有了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反应慢的人这会可能心里才会有一些异样,但已经难以收心了,因为感情是不受控制的。捅破窗户纸就是一刹那的事情,可能就是源于一个眼神、一句话、一次约会。有些事情,此时此刻并无浓烈的感觉,过后才会有清醒和理智。也经常当事人浑然不觉,旁观者却非常清楚。
跟朋友这次聊天后,我很受警醒,因为自己以前也不懂得注意这些问题,自己觉得没想法,也理所当然的认为别人也会有想法。但事实确实不只一次的自己无意,听者无意。所以,多了解人性,让自己也多一些清醒,少一些无谓的耗心费力,也避免不必要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