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过是天地一存在,与一树一鱼一沙鸥没什么区别,自然之物而已。风来随风摇摆,月出披光迎素,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而自我意识的觉醒,打破了世界的平衡,损毁了内心的宁静。处处都有我,时时突出我。我似乎成了万物主宰,天地之灵。无形中,我便高大起来,无物可及。
佛教将过分突出自我视为“我执”。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放不下自己,心中住着非常大、非常重的“我”。执着自己的想法、做法等,自我意识太强而忽略他人、忽略他物。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佛门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
心中存在我执,便少不了攀比较量。事事唯我为大,我是这世界上最高贵、最尊贵者,最有能力、最有潜力者,自看不上他人,也不必理会一切。既唯我独尊,这世上便只有自己才配得上最好的资源,最佳的地位。在万人之中,一定要站在中央。在万花之中,一定要开得最艳。一旦随了大流,便失去了人生乐趣。
其实,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忘我才会带来快乐,才会活得轻松。工作中忘我,就不会计较名利地位,只在工作中寻找乐趣,不与他人比高低。甘于做个普通人,淹没在人群之中,为别人的成功叫好,对自己的失败无憾。生活中忘我,就没有约束感,像风一样自由,活出自己的模样。不必与他人比较车有多好,房有多大,在别人眼中有多成功,而是内心富足,无拘无束,在别人眼中无我,在自己心中忘我。
忘我在艺术上是一种幸福。在艺术的殿堂中如痴如醉,在审美的意境中流连忘返。无我,无他,唯美。水乳交融,万物和谐,方为上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词的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很明显,无我之境胜过有我之境,因为无我,才融为一体,无我,才韵味十足,无我,才自然逼真。
我们活在世俗的世界里,但不能世俗地活着,不能老是惦记着自我,抱着我执不放,那样只会越来越累,越来越缺乏人生的乐趣。忘掉自我,自在地滑行,天地间便可以了无滞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