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购物狂欢已经接近尾声了,“剁手”的人们无不急切地盼望快递速速地来,一年翻一番的交易额昭示着我们生活水平发展之迅猛。当人们纷纷沉溺在购物的饕餮盛宴当中,浮躁的心气也一步步地升腾起来。所有的东西都被冠上“快”的标签,碎片式的文化无孔不入,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人们愈走愈远。
读书本是个体面事,修养心思的好事,成长进步的必经之路。如今有多少人能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存心研究书本上的奥妙呢。最近我有幸读到些民国大家读书的经验,分享给我的朋友们,与君共勉。
说起读书,总要问自己三个问题:读什么书,读书有什么用,读书有什么方法可循。古人说:“开卷有益。”可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的今天出版读物会这样纷乱复杂,仅一天发表的网络文字超过1000万字,如从高产的文学作品大都是利益驱动的,耗费光阴观看金块下的狗屎大可不必。胡适先生说:“书本是学问知识经验之记录,人类之遗产。”所以,读书首先要辨清方向,切莫泾渭不分一口吞。
那读书有什么用处呢?以前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目标读不同的书,根据需要选择是要“千钟粟”,“黄金屋”还是“颜如玉”。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很多人现在也是这样,失去读书的本质意义。书本既是人类宝贵的遗产,我们读书就是继承这份遗产,以此为基础,进而发扬其光大。读书是为读书而读书,为求智慧,为学做人,为了解决我们的困难。
人云: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可能觉得这样读起书来总还差点意思,胡适先生就为此另加一”手到“。蔡元培先生也提到读书要专心和动笔。遂总结之为”精读“。读书不光精,还要博。有一句话如此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胡适先生生动地将之比拟为戴眼镜,要看清看明白一本书,非戴上几副眼镜不行。倘若要看明白墨子,不戴上力学,心理学,伦理学之眼镜是不能懂的。章衣萍先生提到读书时说,要多读,熟读,还要定时读。不光要每天定下时间,还要规定自己要花费多长时间读完,养成爱读乐读的习惯。总之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