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雨綫
最初,听到这句话时,是大四,是在李赋老师《鲁迅研究》的课堂上,那是一门专业选修课,说是选修,其实也是专业必修。起初,这句话,是在李老师结合鲁迅先生的文本进行解读下理解的,并例举了和我们大学生活相关的诸多场景,最典型的便是我们自己可以批判甚至骂(骂字得带上引号,并不是谩骂,而是抱怨成分颇多)我们大学诸多不好,可别人要说一个不好的字,咱们就跟他急,就要跟他论争。
细细想来,还真有点意思,甚至,有时候,感觉这是对“故乡”二字,最好的阐释和定义。如今,毕业两年后,对这句话也多了些感同身受。
曾经一度,我怀疑,甚至郁闷,当初一个劲儿奔回鬼城,当初那么信誓旦旦,当初那么义无反顾,当初那么多那么,到底要干哪样?究竟能干哪样?很明显,这样的怀疑,这样的疑惑,这样的郁闷,绝对是几度失望、几度挫折、几度现实之后的怅然无措、无所适从甚至愤愤不平。究其根源,颇有“爱之深,责之切”的意味。
其实,慢慢一想,逃离了此处,彼处就真的会好么?此处的现实,就一定不会有诗和远方么?彼处的现实就是此处此时你寻寻觅觅、期期盼盼的诗和远方么?此处轻,还是彼处轻?此处重,还是彼处重?还真的不知道……
哈哈,肯定有人说:“不过就是为自己找个心安理得的借口罢了。”诚然,借口也罢,理由也好。借口真的就是借口么?借口真的只是借口么?我不知道!
只是,至少,我明白,此时的此处,是我两年前奋不顾身到来的地方,虽然最终的目的地并非自己一心所求、满心所盼,此时此处的状态也并非自己所爱、自己所认同。可那些个鏖战的岁月,那些流年烙下的褶痕,太过清晰,太过深刻。此时的点点滴滴,深刻的,浅易的,都是我的,取代不了,更换不了。其实,此时此处,它也是曾经的我曾经的诗和远方。
我还知道,诸多失望,不过是和太多想当然出入太大,现实与期望中的隔阂让人无可奈何,那就抱怨抱怨,那就嫌弃嫌弃,那就苛求苛求吧。可是,如果,我们舍弃了此时此处,那此时此处何时又能成为别人的诗和远方?此时此处,会不会成为未来某天你回忆时的诗和远方呢?我不知道……
当你和朋友絮絮叨叨,曾经一切的一切是如何美好时?你是爱着的吧!当你抱怨此时如何如何让你难受时?你是爱着的吧!当你羡慕听来的其他地方如何如何美好时?你是爱着的吧,至少你也希望此时此处变得不一样。当你无意识中把“你们学校”“你们××地方”说成“我们学校”“我们××地方”时,你的心底是接受它、认同它的吧!
慢慢地,慢慢地,当她成为你的故事时,当最终只剩下怀念和想念时,她就真的成了回不去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