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9

优秀的管理者会把聪明人招入自己的团队,那如何管理那些经验比你丰富、专业知识比你先进的员工呢?维思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讲师丽贝卡·奈特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4条建议。微信公众号家族企业杂志编译了这篇文章。

第一,了解员工的情况。在过去,上司是老师,员工是学徒,要做上司交代的事。今天,学习是双向的。奈特建议,你可以告诉员工你要向他们学习,然后刻意创造学习机会。你不需要成为技术专家,但你需要知道得够详细,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比如,用一天或数小时待在团队成员身边,然后“问很多愚蠢问题”,了解他们担心什么、陷入什么困境,以及他们可向谁寻求协助。

第二,直面任何问题。如果有员工质疑你的领导能力,你应该诚实面对,并“愿意示弱”。奈特建议,不要陷入“试图保护自尊”的状况,而是要带着好奇心接触对方,谈论“你能做些什么来协助满足他的需求。”你的目标是——弄清楚你们要如何共事,和你如何支持你的员工。

第三,增加价值。管理者获得信誉与信任的最好方法,就是展现出你为团队增加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可能是——你如何让人们团结在一起,如何运用你的人脉完成工作,如何和利害关系人沟通,或是给出了更有洞见的观点。奈特建议,你应该协助员工成长发展,比如你可以问员工:“你想担任什么职位?你想学些什么?你需要我怎样帮助你?”

第四,给员工空间。如果你的员工很优秀,那么你不需要成为团队中最聪明的人,而是要腾出空间,奈特说:“你的手得持续悬在团队的上方,像父母协助幼儿学习走路那样,你要在场,但不要一直握着孩子的手”。

他是谁⊙ω⊙
心理学家们早就发现:人有强烈的自我证实的倾向。什么是自我证实的倾向呢?就是当你形成了一个观点或判断之后,你会不自觉地去证实自己的这种观点或判断。你会更倾向于看那些支持你观点的文章、收集支持你的判断的数据,而在潜意识里无视那些跟你观点和判断不吻合的证据。

自我证实倾向常常导致人会做出糟糕的判断和决定。比如,商业研究中的一个经典迷思就是,绝大部分的并购后续都不成功,但是CEO们仍然在乐此不疲地在进行并购,并且强烈认为自己可以成功。

不仅仅是CEO们,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里都会犯这样的错误。自我证实倾向让我们高估自己的正确性,忽略失败的可能。

在《决断力》这本书里,两位作者奇普·希思和丹·希思提出,可以用三种方法来克服这种每个人都会有的自我证实倾向。

第一种方法是:总是考虑相反的情况,甚至可以设立反对派专门提出反对观点。

通用汽车的传奇CEO阿尔弗雷德·斯隆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泛。管理大师德鲁克就曾讲过这个故事。斯隆在某一次的高管会议上问:“先生们,我们已经对这个决定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对吗?”大家都点头表示赞同。

但是出人意料,斯隆接着说:“好吧。这样的话我建议我们把这个问题的后续讨论推迟到下一次会议。让我们多些时间来提出不同的看法,也许大家能对这个决定有更多了解。”

斯隆就敏锐地认识到:一致认同,很可能并不是好事。

有些机构会通过设置一些反对派角色来完成这个任务。就像天主教会中的魔鬼代言人制度。魔鬼代言人的职责是,对教会的封圣候选人进行调查和质疑,从而形成更严格的考察。五角大楼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射杀委员会”,成员都是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职责是专门来阻止军方那些不靠谱的任务。

对于个人而言,也可以通过一些行动来有意去吸收和采纳相反的观点。比如,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提问。有一项研究说,如果你在购买一件商品时,不是泛泛地请对方给你介绍一下情况,而是直接问,它存在什么缺点,你就更能够收集到关于这件商品的真实信息。

再比如,可以抛开自己的预设立场,站在相反的立场考虑问题。

道理非常简单,假设有一对夫妻正在闹矛盾,如果其中一方给对方贴上了一个自私的标签,那么,自我证实倾向会让这一方不自觉地去收集对方自私的证据,忽略那些可以证明对方其实很慷慨的证据。

站在相反的立场考虑,就要求你抛开这个标签,用一种积极的假设去考虑对方的意图。比如,他没有叫车,而是选择跟你一起步行一段坐地铁,其实是他想跟你更多地待在一起。这种做法被称作“假设积极意图”。

总之,你要警觉到自己的自我证实倾向,然后刻意地考虑相反情况,收集相反信息。

第二种方法被作者称为“缩小放大”法。也就是,用缩小法寻找那些普遍规律和根据其他人经验总结出的基本比率,用放大法去获取对现实更加微观的印象。缩小放大法可以帮助你拿到更加客观真实的信息。

缩小法其实就是考虑宏大视角。举个例子,一个CEO仅仅从自己的视角看,当然非常有理由相信,自己的收购会成功。他会觉得自己的管理能力没有问题,公司储备的人才和资源都很充足。但是如果从外部视角,也就是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他就会认识到,并购本身的失败率是很高的,而目前行业整体其实增长速度是在放缓的。这就会促使他重新考虑收购的决策。

放大法是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去考察微观的事实。在电影《大空头》里,对冲基金经理想要了解美国的房地产信贷是不是真的有泡沫,于是他们真的找了一个地区,去跟中介聊、去跟房主聊、去跟发放房产贷款的人聊。这就是放大法。到了现场之后,你往往就能发现一些更细节但也更真实的信息。

第三种方法,就是尝试。

这个方法非常容易理解。而且这个方法在创业领域非常流行。著名的精益创业法,就要求创业者能够迅速做出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然后直接推到市场上,接受用户的检验。如果无人问津,那么这个产品可能就没有用户需求。如果有了一些用户使用,那么,就根据用户的反馈,来不断调整改进。

其实今天市面上最为流行的产品,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包括Facebook、Twitter,也包括中国现在很受欢迎的抖音。

这个方法要求,不要去预测和赌你自己的决定一定正确,而是先小成本的来尝试一下,让真实世界决定它是对是错。

举个例子,比如说找工作。一个人决定要投身到一个新的行业,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决定,而且,如果这个决定错了,也要付出很高的时间成本。但是,如果用尝试的方法,就可以以一种成本更低的方式,来测试下你到底适不适合这个行业。比如,你可以先用业余的时间,选一家这个行业的公司做兼职,或者做顾问。

以上就是克服自我证实倾向的三个方法。分别是:刻意考虑相反的情况和负面的信息;通过缩小法和放大法来收集更真实的信息;以及低成本的实验和尝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药药药!7克闹!

在热点事件里,这里有三个最值得你了解。

先来看第一件事,瑞典可能要变成世界上第一个没有现金的国家了。说起现金和货币,大多数人认为,货币最早的起源是物品交易。其实还有一种解释货币起源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货币是起源于债务。待会儿咱们来详细说说。

再来看第二件事,4月底,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要终止一项做了10年的探月计划。说到月球,你知道它是怎么诞生的吗?天文学家普遍认为,月亮的起源,很可能是因为一场宇宙“车祸”。

第三件事,是动画片《小猪佩奇》创造的收入,达到了75亿人民币。借着这个事儿,我来跟你说一个理论,叫“模因论”,这个理论可以帮你看清楚流行文化背后的规律。


| 货币的起源

先来看第一条新闻,根据好奇心日报的报道,世界上第一个没有现金的国家,很可能会是瑞典,因为大部分的瑞典人都刷信用卡,10个人里有9个开了网上银行,很多商店都不收现金了。有统计显示,全世界用现金交易的比例是80%,而瑞典只有2%。

说起现金跟货币,很多人认为,货币的起源于物品交易。但实际上还有一种理论,也非常有说服力。这种理论认为,货币起源于债务,货币的作用,是帮我们衡量人和人之间的债务关系。

比方说,张三从李四那儿买了只鸡,打了张欠条,或者是某种凭证给李四,承诺未来给李四和这只鸡等价的某种东西。这里说的欠条或凭证,指的不一定就是实体纸张,还可能是其他的形式。然后李四拿着这张欠条,到王五那儿买了双鞋,王五又拿欠条买别的东西去了。

你发现没有,在这个交易链条里,张三的欠条,变成了一张能在市面上流通、也能互相转让的票据,这张欠条,实际上就充当了货币的功能。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欠条在一个村子里流通没有问题,大家都熟,不会赖账。可到了大城市里,有成千上万张欠条,怎么保证陌生人也认可欠条呢?这就要说到国王的欠条了。

300多年前,英国国王跟银行借了120万英镑,然后这个银行就发行了120万张欠条。欠条上盖了国王的章,那些把钱存进银行的人,就可以用国王的欠条来支付。这一大笔债务,渐渐的就在英国流通起来了,国王欠的债,就成了法定货币——英镑。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家中央银行,其实就是建立在债务基础上的,一个国家想要发行法定货币,也是以债务作为基础的。

不过最后我也要提醒你一下,货币起源于债务的这个理论,目前存在争议,债务货币的说法有它合理的一面,但我们知道,偿还的物品通常不会少于借入的物品,这和纸币普遍存在的贬值现象是矛盾的。所以说,咱们不能简单的就认同某种理论。

| 月球的起源

说完了瑞典可能会成为第一个没有现金的国家,还有货币起源于债务的观点,咱们来看第二条新闻。根据央广网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有一项搞了10年的月球探测车计划,现在要终止了。这项计划本来是准备在2022年发射一台探测车,去月球寻找氢气、氧气和水分,现在宣布计划终止,可能是因为技术上遇到了瓶颈。

说到月球,你知道它是怎么诞生的吗?目前科学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月亮起源于一场宇宙“车祸”。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很久很久以前,月球还没出现。当时地球和另外一颗星球“忒伊亚”,一起绕着太阳公转。本来地球和“忒伊亚”星球离得还挺远的,可是转着转着,它俩就越靠越近,直到有一天,砰的一声,两颗星球撞到了一起。

这次碰撞以后,“忒伊亚”的一部分就和地球融为一体了,其他撞飞的部分,就逐渐形成了月亮。虽然宇宙“车祸”这个说法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和其他说法比起来,它的最合理的,所以,现在天文学家普遍认为,月亮起源于这场宇宙“车祸”。

| 模因论

说完了NASA终止探月计划,还有月球的起源,咱们来看最后一条新闻,根据央视新闻的报道,最近英国动画片《小猪佩奇》在全球爆红,这部动画片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播放。去年这只小猪创造的收入达到了75亿人民币。

为什么小猪佩奇会这么火呢?我来给你讲一个很厉害的理论,这个理论能帮你看清楚流行文化背后的本质,这个理论叫“模因论”,模仿的模,原因的因。

所谓模因,说的是一种文化的基本单位,它就像人类的基因一样,可以传播、扩散。比方说一句流行语,一首洗脑的歌曲,都会触发模因,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模仿它们、传播它们。小猪佩奇就是一种典型的模因,它引发了人们疯狂的传播。

模因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呢?有三个原因:

首先,模因和模仿,构成了我们人类文明的基石。比方说模仿别人钻木取火,让原始人获得了宝贵的生存经验,在模仿的基础上优化创新,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第二,模因创造了人。研究表明,模仿是学习能力最本质的体现,需要大量的脑力投入。那些脑容量高、模仿能力强的人,生存能力也就更强,他们有更大的机率繁衍出更多后代。

第三个原因,是模因创造了语言。这个假说认为,语言的产生,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模因、传播我们的文化信息。

所以说,下次有什么流行文化突然爆红,你就会知道,这背后都是“模因”在起作用。

我弃( •͈ᴗ⁃͈)ᓂ- - -
张潇雨的《商业经典案例课》。现在这个产品的施工正在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我跟随这个产品学习了一年,对商业和公司的理解可以说上了一个大台阶。有的感受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在接下来的一周,五期节目,我就和你聊聊,《商业经典案例课》给我带来的启发。

今天我们先来说一个人,伊隆•马斯克。这个人,我们的节目多次提到过。他最著名的身份是特斯拉的老板,但是他的生意很多,有发射火箭的公司,有做太阳能的公司,有做人脑和计算机连接的公司,有做地下轨道交通的公司。反正什么概念新潮,他就做什么。

这跟我们熟悉的科技公司完全不同,不是从一种核心能力开始起步,然后慢慢扩张自己的边界,逐步长大。所以,难免就有人说,伊隆•马斯克就是个大忽悠,做这些新潮概念,就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圈钱。

那么问题来了,马斯克是大忽悠吗?如果他是个大忽悠,他创业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了,无论是特斯拉汽车,还是SpaceX这家火箭发射公司,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今年年初,我们还被SpaceX发射一个大火箭上天的新闻刷屏。如果他不是,那又怎么解释他这一系列完全不搭调的行为呢?

张潇雨老师在《商业经典案例课》里面,花了整整20节课的时间,抽丝剥茧,像破案一样,给出了一个答案。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答案的时候,完全惊呆了。太匪夷所思了。

我就先剧透这个答案。

2016年马斯克有一次演讲,名字叫做:让人类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这,就是马斯克心中的那个终极使命。具体地讲,他要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把100万人送上火星生活。

听着不靠谱吧?对,我初听起来,也觉得像是个神经病的想法。但是,在《商业经典案例课》这个课程里,我学到的最震撼的东西,就是实现一个不靠谱的想法的方法。

这个方法说起来简单,就是把一个大目标分拆成可执行的小目标。比如说你们公司老板,要求今年你个人的营业额要超过1个亿。看起来不靠谱,但是,只要你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其实不见得不靠谱。

那把100万人送上火星,这么不靠谱的想法,我们来看马斯克是怎么把它拆成小目标的。

美国政府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要把一个人送上火星,现在技术上是有可能实现的,那要花多少钱呢?大概是100亿美金。送100万人上去生活,也就是1万万亿美金。这笔钱多大,不多,大概相当于美国500年的GDP。这当然太贵了。

所以马斯克的第一步就来了,把这笔钱降到50万美元。也就是一个想移民火星的人,把地球上的房子卖了,很多人能凑的出来的数目。好了,于是,马斯克的目标,就变成了把成本降低2万倍。看起来,还是不可能对吧。

马斯克的第二步就来了,把这个2万拆分成20×10×100,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先说这个20。现在的火星飞船,一次只能装5个人,马斯克说,可以造大一点的火箭,一次装100人,这不就等于是把成本降低了20倍吗?如果你关注新闻的话,你会知道,这不是吹牛,SpaceX确实是在试验这样的火箭,据说2019年就能看到雏形。

那那个算术题中的10是什么?马斯克说,我是私营公司,我效率高,我有可能把火箭本身的成本降到10分之一。事实上,现在SpaceX的成本就已经降到了同行的五分之一。

好,那最后那个100是什么?就是可重复使用,可回收的火箭。如果这个能实现,那发射火箭的成本,其实就只是燃料成本了。去年,2017年8月,SpaceX成功回收了自己的火箭,这已经是第14次回收,陆地上6次,海上8次。这事已经是常态。

这笔账算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觉得是那么回事了?

好,我们还是回到马斯克的那个目标,他说的是让100万人到火星上生活。请注意,是生活,不是旅行。火星上,有一点点水,极其寒冷,几乎没有氧气。怎么生活?所以,不只是用火箭把人送上去就行的。自己吹的牛,含着泪也得实现啊。

马斯克其他几家公司就是干这个用的。

最著名的特斯拉,是电动车公司。特斯拉还有一个做太阳能的子公司,叫Solarcity。为什么要做太阳能,为什么要做电动车?因为火星上没有氧气,能源只能是来自太阳能,开车也只能是电动车。

还记得马斯克还有一家做地下高速轨道交通的公司。在已经在美国好几个地方开挖它的轨道了。对,那就是未来火星上的交通工具。

好了,人去了火星,有了能源,就有了吃穿,还有了交通,那还得有什么?通讯啊,我们这代人没有Wi-Fi怎么活?

2015年,马斯克宣布了一个星链计划,要发射1.2万颗通讯卫星,布满地球轨道,为地球上用户提供至少1G每秒的通讯服务。要知道,人类到现在往太空中发的卫星也不过是4000颗,这1.2万颗是什么概念,可想而知。别觉得他是吹牛,事实上,2018年,也就是今年2月,第一批测试卫星已经发射了。将来如果100万人真上了火星,看来马斯克就准备让他们用卫星通讯了。

听到这儿,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有点听那种异想天开的阴谋论故事的感觉?细节都对的上,但是那个结论还是有点匪夷所思?

对,我刚开始,也是这种感觉。但是,看的资料多了之后,我发现,上面说的不是什么推测,它就是马斯克在各种场合,一直在说的计划。只不过因为这个计划实在是太疯狂,人们忽略它而已。

2006年,马斯克就把特斯拉发展的路线图公布在了公司的网站上,叫《特斯拉的秘密宏图》。十几年过去了,你对照看一下,特斯拉的发展完全是按照这个步骤进行的。时间上的计划时而有延误,但是发展步骤是一点也没走样。更重要的一个证据是,SpaceX这家火箭发射公司的成立时间还要早于特斯拉,它是2002年成立的。16年前啊,马斯克才31岁啊。他这个宏图大业就已经想清楚了,而且已经落下了第一颗子了。为此,他同时布局了几家高科技公司,分别解决到火星上生活的能源、交通、通讯等等问题。这些公司都是从一个非常小的起点开始,一边赚钱,一边把所有赚到的钱投入研发,一步步地往前拱。

可能你对马斯克的计划能不能实现,抱有极大的怀疑。但是,一个人,倾尽毕生心力,做了那么大的一个商业计划,甚至已经不能说是商业的计划了,它已经是一个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改造工程了。而且已经按照计划实现了一部分了。对于这样的人,我们除了祝福和仰望,还能做什么呢?

我这周是想讲《商业经典案例课》这个产品给我带来的启发,之所以第一天就讲这个匪夷所思的故事,我其实是想说,商业不是钱,不是交易,不是创业,不是成功,用张潇雨的话说,“商业不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还彻底地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听到这儿,你应该体会出这句话的分量了。商业是一大盘棋,这盘棋,可以大到根本就没有边界。马斯克让我们看到,一个白手起家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可以把这盘棋下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有意思了d(ŐдŐ๑)
我们说了,伊隆•马斯克的那盘大棋。它不仅是构想宏大,而且还拆到了每一个可以着手去做的具体的事,让商业的力量培植它逐步生长。所以,商业是什么?不是赚钱,不是交易,甚至也不只是梦想,它是汇聚所有人的共识的手段。

我直接说我要送100万人上火星生活,你不信是不是?没关系,我先做一辆很酷电动车,你总想买吧?买的人越多,我赚的钱越多,就可以做更好的电动车,而潜在的目的,是发展太阳能电池技术。

普通公众没有那么大的壮志雄心,没关系,商业会引导你逐步按照我的设想,把财富、共识逐渐汇集到我的产品上来。这样一步一登高,等最终图穷匕见的时候,公众才会明白全部意图。

那伊隆·马斯克是一个特例吗?不是。今天我们再讲一家公司,那就是亚马逊。

提到亚马逊,大家的印象都是一家“网上百货商店”,就像淘宝或者京东那样;或者最多知道它还有一块儿亚马逊的云服务业务。但是,张潇雨老师说,没有这么简单。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的意图远远不止是这个。

我们先来看,亚马逊最主要的业务板块。主要是三个:

第一个是会员服务,每年你交给亚马逊一笔钱,不多,即使刚调了价,每年也就是119美元。加入了会员,你就可以享受免费送货等等一系列服务。你算算账就知道,只要在亚马逊上多买几次东西,光送货费就可以挣回来。换句话说,亚马逊的这项服务是赔钱的。

第二个,是第三方卖家平台。简单说就是,只要你做生意,就可以用亚马逊的基础设施。这个业务也有点奇怪。因为亚马逊自己也是卖东西的,开放平台给其他商家,那就意味着引入了大量的竞争对手,那亚马逊自己挣的钱不就少了吗?

第三个,就是很著名的亚马逊的云服务。看起来跟前两个业务也没啥关系。

说到这儿,你可能就觉得奇怪了。这三个主营业务,要么赔钱,要么主动少赚钱,要么就偏离主业。这是一盘什么棋?

但是,如果你把这些业务连起来,你就会看到一个完整的逻辑。

第一,有了会员业务,会大幅地提高客户忠诚度。既然已经付了会员费,所以买的越多、消费越多也就越值。

第二,允许第三方商家来卖产品,就使得客户可选择的商品大大增加了,那会员就更加超值,所以买会员服务的用户也会增加。

第三,当亚马逊的客户越来越多,也就有更多的第三方商家愿意来亚马逊开店。

第四,当亚马逊的客户足够多,销量越来越大的时候,亚马逊对上游供货商的议价能力也会大大提高。所以亚马逊就可以拿到更低的商品进货价格,并且把利润让给消费者。接着更多的消费者也会被便宜的东西吸引到亚马逊,成为用户,并且购买会员。

第五,当亚马逊自营的商品价格越来越便宜,第三方卖家的同类产品是不可能卖得比亚马逊更贵的,这就要求第三方卖家也要控制成本,或者卖一些亚马逊自己不卖的东西。

第六,亚马逊提供的云服务,物流服务,因此规模也就变得越来越大。这些服务越好用,其他商家就越会倾向于把生意放在上面,亚马逊的会员就更加超值了。

第七,其他商家越把自己的生意放在亚马逊的基础设施上,就越离不开亚马逊。

你看,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我们再简单地梳理一下,会员服务留住买家,云、物流这些基础设施留住商家。商家多了,能进一步留住买家。买家买得越多,商家就越离不开。反过来,再让基础服务变得更有竞争力。这三个齿轮是彼此咬合,震荡放大。对此,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有一个比喻,叫“飞轮效应”。

你可以想象一下,有一个巨大的轮子,又沉又笨,你要是想把它转动起来,非常困难。但是没关系,你在这个轮子的每一个点上都使力气,顺着同一个方向转动它,刚开始会非常慢,但是每一次努力都不会白费,一旦转动起来,它就会转得越来越快。这也是亚马逊这家公司真正的秘诀。

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亚马逊并不是什么网上超市。它的终极野心是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网上商业活动的平台。不管你卖什么,也不管你买什么,你都绕不过去它。所以,这个飞轮转到最后,就成了一个向所有网上活动收税的超级帝国。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商、平台、人工智能、音箱、Kindle等等,都只是亚马逊的手段,不是目的。你看,亚马逊和我们昨天说的伊隆•马斯克,都是在下一盘大得吓人的棋。

好了,明白了这个逻辑,那做到很难吗?很难。难在三个方面。

第一,你得想得出那么大的飞轮。这真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那这种飞轮怎么找?回到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比如人总是要买东西,总是要社交,总是要学习,这些东西是不会变的。贝索斯有一句名言,可以帮助你理解找飞轮的方法。他说,“人们经常问,在接下来的10年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是我只问,未来的10年,什么是不变的?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你需要将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这是第一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你能不能按照同一个方向转动这个飞轮?亚马逊的方向,就是不断给用户提供价格更低,品种更多,效率更高的商业服务。我们得到App的方向是,不断给用户提供品类更全,品质更好,更省时间的知识服务。但问题是,我们真的能在每一个决策关头都能坚持这个飞轮转动的方向吗?如果方向反了,近在眼前的钱,能不能忍住不挣?明显有效的手段,能不能忍住不用?这都是对一个创业公司意志力的巨大考验。

第三个难题是,你能不能在漫长的时间里坚持转动这个轮子,不管发生什么,都不停下来,也不管有什么诱惑,都心无旁骛。这是最难最难的。时间对人的考验,是最严酷的考验。

贝索斯,每年都会给股东写一封信,20年从未间断。有意思的是,每一封股东信的后面,贝索斯都会附上了1997年亚马逊第一封股东信的文稿。他不断地在告诉世人:你看,20年来我们一直在反复强调的、一直在做的事情,和1997年的时候没有任何不同。

一个最好的例子是发生在1997年5月15日,那一天正是创立两年多的亚马逊上市的日子。结果在纽交所敲钟之前,大批的媒体才发现,亚马逊的CEO贝索斯根本没有来。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股价和华尔街的判断,对一家公司的成功与否没有太大的关系。他有自己的轮子要转动,他没空参加上市敲钟这种不要紧的事。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反思刚才我提出的那个问题,就算你看清了也理解了也认同了亚马逊的“飞轮效应”,但是,我们真的能做到吗?

呵呵呵,这可以!
我们分别讲了,两种商业图景的构造模式:自下而上,从小到大,逐步接近目标的伊隆·马斯克,和环环相扣,震荡放大的亚马逊。第一种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造塔模式。第二种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飞轮模式。

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一开始就有一个巨大的蓝图,然后找到最适合的演化路径,用商业这个工具去实现它。

但是,这里面可能会发生一个误解,就是,商业最精彩,也最难的部分,不是构想蓝图,而是怎么推动这个事逐步生长。想清楚目标和路径,这对于有理性能力的人,不难做到。但是在前进的每一步上,都给它足够的生长动力,这恰恰是很多公司和创业者做不到的,或者说是容易迷失的。

我们先举一个负面的例子,也是在《商业经典案例课》里听来的。

大家都知道一家玩具公司,叫乐高。这是一家丹麦公司,诞生于1932年,现在是世界第一大玩具公司。主要产品,就是那种拼插的塑料积木。

这种积木和传统的木头积木相比,有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积木和积木之间可以接合的非常稳定,只要不用力拆开,积木就会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孩子可以任意搭建,任意拼装自己想要的东西。积木第一次有了延展和扩张的可能。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创新。乐高的生意做就起来了。

但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一个大变化来了。当时看起来,这对玩具业几乎是灭顶之灾,那就是电子游戏来了。跟电子游戏相比,乐高的积木一下显得没那么酷了。

那怎么办?当然得自救啊。从那个时候开始,乐高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老办法,扩张产品线。上个世纪90年代,乐高生产的新玩具数量是原来的3倍,平均每年增加5个新产品主题。但是没有一个成功。

老办法不行,还有各种新办法。

比如开放式创新。乐高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培训教育中心。比如颠覆式创新。不是电子游戏时代到了吗?那好,我也做各种电子游戏。还有,蓝海式创新。乐高搞了一个主题公园叫乐高乐园,就像迪士尼一样在各个国家建设乐高乐园。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花样繁多的创新,比如转型到教育产业,拍个电视剧,搞零售连锁,甚至开发儿童平板电脑。

反正围绕孩子学习和娱乐,乐高把当时所有流行的创新观念和方法,几乎挨个试了一遍。结果怎么样?无一例外,全部失败了。到2003年年底,乐高很可能会拖欠10亿美元的巨额欠款。世界顶级玩具品牌,居然到了快要破产的境地了。

后来乐高是怎么起死回生的呢?很简单,回归自己的核心。

一个公司不管走多远,其实它能做什么,都是由那个最开始的原点决定的。不是说,它不能转型和基因再造,而是说,还原到你发展的每一步,决定你突破方向的,都是那个原力。只要借助了这个原力,你就有可能比别人做得好。而越做得好,这个原力就会被打磨得更强悍和锐利。原力和公司方向,是一个彼此促成,互相滋养的关系。

比如有记者问美团的创始人王兴,说你这业务到处发展,又是外卖,又是商旅,又是打车,你有没有边界呢?王兴回答说,“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万物其实是没有简单边界的,所以我不认为要给自己设限。只要核心是清晰的——我们到底服务什么人?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我们就会不断尝试各种业务。”这段话给我启发巨大。只要核心的原点不丢,认真培育那个原力的增长,边界就可以不断扩大。

我们回到乐高。乐高的原点和独特性在哪里?其实就是它的拼接技术。

粗看的话,塑料积木的拼接好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能不能做到让两块积木拼接时,需要的力量恰到好处?力量少了拼不上,需要的力量太大,孩子们又无法拆开。这需要达到毫米级的精确程度。乐高每分钟都生产3万块积木,一年生产250亿块积木,这种精确度如何在每一块积木上始终如一?生产这么多的积木,它们是不是能够在这周二下午5点准时到达沃尔玛的仓库?还有,不仅要确保积木能够准时到达,你还要弄清楚最佳的生产地是什么,合理的库存是多少,合适的采购成本是多少等等。围绕拼接技术,演化出来的商业系统和商业模式的管理,才是乐高这家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乐高后来又重回了世界第一玩具生产商的宝座。

过去一百年,商业这个现象演化得极其复杂。我们看到一个人从创业到成为一个商业帝国的时间越来越短。此外,还有管理学,有咨询公司,各种创新学说。这就造成了一个假象,让我们以为,商业有无穷无尽的变量,创始人的创造力可以随意挥洒,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但是其实回到真实的商业世界,不是这样的。企业的生存实际上是被严格限定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的。其中最重要的约束条件,就是企业的那个能力原点。我再强调一遍,这个原点不是不能变。而是因为企业发展是一个过程。在每一个具体的点上,这个原始能力,都会完成突破,突破之后会被强化。大多数企业没有能力摆脱这个进化的伟大力量。

我们既然说到“进化”这个词,就不妨拿生物进化来举例子。在进化论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个疑问,既然生物是进化来的,那为什么我们找不到过渡状态的生物。比如,大象鼻子很长,那一定是慢慢进化来的啊。那为什么找不到那种鼻子半长不短的大象呢?对。有一种解释,和我刚才说的企业进化的原理是一样的。最开始的那个基因变异,会因为各种自然选择的因素被强化。一个特性,要么被强化到可以作为这个物种明显特征的地步,要么就干脆被淘汰。所以,我们就很少看到物种和物种之间的过渡形态。

还是回来说商业。很多创业者,包括我在内都有这样的体会。看似是企业在发展在长大,其实这个长大的过程,总会遇到一个边界。这个边界往往不是别的,不是政策环境,也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创始人的认知边界。那个最开始的核心“原力“,一旦释放殆尽,成长也就停止了。

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商业的魅力在哪里。

你在商业领域里取得的成就,不管是自己创业,还是加入一家创业公司,本质上都是你认知边界的外化。它让你的内在能力被呈现,被检验,然后有可能被优化升级。

说句鸡汤啊,一切人类活动,都有可能被一个注重自我提升的人变成一场修行。而所有的修行都需要外在的蒲团。商业,就是这个时代最有趣的蒲团之一。

从一个最原初的专长开始,利用它,训练它,呵护它,看着它一点点长大,不偏离它,但是也不任由它止步不前。这才是很多成功公司的底层密码。

✌(̿▀̿ ̿Ĺ̯̿̿▀̿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132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802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566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5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67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95评论 1 28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64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0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915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96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32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9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85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35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