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书名:《了凡四训》
作者:袁了凡
阅读范围:第66~67页。
主要内容:
还有出于恶心而行了善事的例子。例如有一个大户人家,恰逢荒年,穷人们光天化日之下在街上抢夺他家的粮食。这个大户人家便告到县衙,县令却置之不理,穷人就更加肆无忌惮,于是大富人家便私下把这些抢人的穷人抓起来关押,并加以羞辱,大家这才安定下来。要不这样,几乎酿成更大的动乱。所以做善事是正,做坏事是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些出自于善心却做了坏事的,是正中的偏;而出于恶心却做了善事的,是偏中的正。这种道理不可不知道。
什么叫半善和满善呢?《易经》说:“如果不积累善行,是不能够使他成名的;如果不积累恶行,也不会毁灭自身。”《尚书》说:“商纣王已经恶贯满盈了。”好像把东西装满了容器一样。勤奋地去积累,很快就会装满;懈怠而不去积累,就不会满,这是一种说法。
所感所思
从这两页内容中,我了解了善恶的复杂性。
文中提到出于恶心却行了善事的例子,让我深刻认识到善恶并非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判断。在那个荒年的故事里,大户人家出于被抢夺粮食后的报复心理,私自关押和羞辱抢夺粮食的穷人,但从结果来看却稳定了局势,避免了更大的动乱。这是一种“偏中的正”。这表明我们不能仅凭行为的初衷去评判一个行为的善恶,结果也应当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同样,那些出自善心却做了坏事的情况,提醒我们仅有善良的意愿是不够的,如果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也促使我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在秉持善念的同时确保自己的行为真正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在慈善活动中,有些人出于好心去捐赠物资,但如果没有考虑到受捐者的实际需求,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其他负面效应。
二、半善与满善的思考。关于半善和满善的阐述,使我意识到善的积累如同容器的填充。《易经》所说的“不积善不能成名,不积恶不足以灭身”以及《尚书》中对商纣王恶贯满盈的描述,都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善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对待行善懈怠,就很难达到满善的境界。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有持之以恒地去行善。也许偶尔的一次帮助他人只是半善,如果能够持续不断地去关心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那才能达到满善的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很多小事做起,比如持续参与志愿服务、长期资助贫困学生等,这些持续的行为就是对善的积累,而且这种积累不仅仅是对自己品德的提升,也会对周围的人和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了凡四训》这部分内容给予我对善恶判断和行善的深入思考,让我明白在生活中要更加审慎地对待善恶之事,并且持之以恒地积累善念和善行。